目前分類:故事小品文 (3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摘自:遠見雜誌

在政治圈裡,他低調神祕,樹敵不少。在政治圈外,他健康豪邁,好友很多。他同時生活在黑暗和陽光的兩個世界裡,來去自如。

 

有人戲稱他可能是來推翻中華民國的「韃虜」,但他卻塑造了中華民國民選總統的成功品牌——馬英九。

 

他就是金溥聰。

輪廓深遂,挺拔帥氣。標準的打扮是T恤、牛仔褲和休閒鞋,178公分的勻稱身材,看起來比實際年齡52歲年輕很多。有時候他也會出現特別的造型,例如現在留起小鬍子,過去還曾蓄過長髮、綁過辮子。

金溥聰一直不愛曝光,但卻是政壇不分敵友關注的焦點。政治圈普遍認為,他是馬英九總統最好的朋友與最信任的前幕僚。

 

蓋世太保 出身皇族放任不羈

自29歲跟隨當時擔任國民黨副祕書長的馬英九從事政黨外交工作後,24年來他在馬英九的政治路上,時常身兼策士、戰將、黑臉、諫臣、文宣高手、救援投手等多種角色,稱得上是關鍵的kingmaker(造王者)之一。

 

日本前首相岸信介曾經這麼形容,「政治前面一吋都是黑暗的」。金溥聰並不喜歡這個在他眼中黑暗、充滿負面念頭、不確定的政治世界,他也被暗箭射得傷痕累累。

 

但這位專長政治傳播與民意理論的新聞博士,卻很幸運地恭逢其盛,協助馬英九操盤兩次台北市長、國民黨主席以及今年總統選舉,攻上政治的頂峰。

 

金溥聰出身滿洲皇族,祖譜記載是「愛新覺羅溥聰」,他和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同輩份,是溥儀的親堂弟,所以有人開玩笑地喊他「貝勒爺」。

 

改朝換代後的金家,移居台南市,只是小康之家。金溥聰的父親是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獨子也是老么的金溥聰從小頑皮,曾經被國小老師處罰,關在廁所兩小時。高中時放任不羈,是姐姐眼中的「蓋世太保」。但年少輕狂的歲月,不僅讓他的台語練得很道地,也讓他日後操盤選舉時,能敏銳地抓住基層脈動。

 

從小到大,金溥聰都顯得特立獨行。他政大新聞系的同學回憶,他不怎麼愛念正規書,常穿白衣服耍帥,吸引不少女同學的注意;也會仗義直言,所以得罪一些人。因此日後他赴美取得新聞博士學位,再回到政大新聞系循規蹈矩地當起教授時,簡直是跌破同學和家人的眼鏡。

 

日後的職場生涯中,他也多次放棄許多人人羨慕的機會,率性地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他曾以榜首考上國際新聞人員特考,和現任新聞局長史亞平一起受訓了六個月。可是後來覺得從事外交工作,一輩子可能就是不斷重複外派、回國,因此放棄了公職。「我喜歡去探索未知的道路,而不是一條知道出口的高速公路」。金溥聰在接受《遠見》專訪時強調,他一直相信「變化是人生的甘味」。

 

取得美國碩士學位回國後,他到當時如日中天的《中央日報》擔任記者,是報社第二位留美碩士記者。推薦他進報社的教授很看好他,「15年後總編輯就是你了」,但他只做了短暫的四個月就決定換工作。

 

金馬組 個性卻與馬巧妙互補

2004年他更做出驚人之舉,辭去大學教職,準備到一家民營電視台當總經理兼新聞總監。但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一聽到他辭職,立刻找上他,力勸他再進市府幫忙。據瞭解,當時金溥聰問了一句話:「你選總統,我就過來。」後來他義無反顧,放棄新的生涯規劃,重返政壇。

 

今年3月,激烈的總統大選結果一揭曉,馬英九大勝,金溥聰卻宣布「不入府、不入閣」,甚至進一步決定在7月底遠赴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再度讓政治圈意外不己。

 

為了輔佐馬英九競選總統,金溥聰全力付出。競選期間他帶領六個年輕人,就一肩扛起文宣重任,任務開始前甚至宣示,「選輸了,我一毛錢都不拿。」選舉結束後一週,他才把一年份的薪水領出來。

政界暱稱馬英九和金溥聰是「金馬二人組」,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巧妙互補的地方,因此能氣味相投。

 

兩人都是獨子,馬英九從小備受姐姐呵護,金溥聰的姐姐們卻看他不順眼。兩人都長得帥、頂著博士學歷、愛運動、潔身自愛,甚至都「龜毛」。性格上,馬英九謹慎溫和、金溥聰敢衝撞。政治路上,一人扮白臉,一人扮黑臉,並肩披荊斬棘。

 

金溥聰自認是「角色理論者」,他會盡力扮演好被分配的角色。

擔任台北市副市長時,他規矩地穿起西裝、打領帶,認真開會,督導市政,讓馬英九有更多時間布局國民黨黨主席的選舉。他任內雷厲風行許多政策,例如清除南陽街的摩托車、拆除大型商業違建等,行政績效佳。

 

但帶點孤傲和據理力爭的個性,讓他多次和市議員起了衝突,甚至因被指控騎「霸王馬」,他不惜對簿公堂,花三年多的時間,50多萬元來打官司。

 

守門員 為馬形象無條件做壞人

金溥聰一直是馬英九最重要的選舉策士之一。多位政界人士分析,金溥聰對民調的分析能力強,敏感度高,對制定不同族群的文宣政策有獨到之處。

 

一位不願具名的金溥聰好友指出,金溥聰是旗人,常覺得自己是「外省人中的外省人」、少數族群中的少數,所以很痛恨政治人物操作省籍和族群議題,因此力主馬英九應致力於族群和政黨的和解。

 

馬英九的形象塑造和文宣更是由金溥聰全權主導。一位政治觀察家指出,對於「馬英九」這個「作品」,金溥聰不僅是塑造者,也是管理者。他指出,處女座的他,難以容忍作品的形象有任何的瑕疵,因此對於馬英九的負面報導,金溥聰的反應都「相當激烈」,也因此讓他和一些媒體記者關係緊張。

 

做為大學新聞系的老師,金溥聰很少接觸媒體。「我一接觸媒體就會產生『火花』,我很堅持新聞專業,要求記者一定要查證,」他說。

「他是保護馬英九的『守門人』,任何有損於馬英九廉潔形象、決策思惟的,都會被擋下,他是無條件地做壞人,」一位資深的政治觀察家分析。

 

競選總部的幹部指出,為了維護馬英九清廉的形象,金溥聰堅持反對安排馬英九去拜訪有負面形象的樁腳。據瞭解,投票前最後48小時,競選總部有不少人決定採用一個極機密的X檔案,裡面全是對手的黑資料。金溥聰堅決不准,後來馬英九到場,也同意金溥聰的看法。

 

鐵人 只有山與海能卸下他強悍

政壇流傳一個笑話,形容金溥聰紅不讓的程度。「馬英九的幕僚有三位,第一位是金溥聰,第二位是金溥聰,第三位還是金溥聰。」他因此遭惹不少批評,不過他自己也笑說,人家這樣誇大,讓他辦事更有效率,很多人因此配合度很高。

 

立委徐中雄認為,金溥聰雖有恃才傲物的缺點,但他當馬英九的禁衛軍,讓小人難近身,缺點就變成優點,可以發揮最大的邊際效益。

他的一位好友說,金溥聰不把經營「好人緣」當作人生的課題,人緣不好是他的決定,他也願意承擔這樣的後果。

 

不過,喜歡山,喜歡海,很有運動細胞的金溥聰,在運動的世界裡,就會卸下他強悍、防衛的心防,展現他性格裡充滿陽光、率性的真性情。

 

他開始慢跑,是年輕時在國民黨黨部工作,長官馬英九丟給他一張慢跑報名表起的頭。在政大任教時,金溥聰也是教職員籃球隊的主將,左撇子的他,用左手射籃。35歲以後,他大量運動,後來更熱中參加鐵人三項,跑步、游泳、騎腳踏車樣樣都來。好友政大新聞系教授羅文輝觀察,金溥聰現在的體力還比大學時更好。打選戰的體力應該來自運動的鍛鍊。

 

長鰓男人 永遠在自我挑戰

對運動已經上癮的金溥聰,盡可能每天跑山路。清晨7點多,他就跑向家裡的後山,三公里多的路程,上山的途中是他點子最多的時侯,下山的路段則是他反省的時間。

 

金溥聰有句口頭禪,「這是我今天早上慢跑完想到的點子。」運動常帶給他很好的靈感。跑下坡時,他每次都會看到電線桿上的靜思語錄:「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作經驗。」還有石壁上刻的:「大道無為、思法自然」。邊跑他就邊反省。

 

因為常跑山,被朋友笑稱是「放山雞」。他也愛騎馬,效法祖先馳騁原野的豪邁。他基因裡的「野」,在運動天地裡可以無所顧忌。

 

到國外旅遊時,可以一天游泳五、六次。有時坐船出海,別人乖乖地穿著救生衣坐好,他不只不穿,一時興起,戴上蛙鏡,撲通一聲,穿著衣服就跳下海游泳。詩人朋友羅智成給他取了個封號「長鰓的男人」。

 

金溥聰決定轉戰香港,好友覺得,他離開政壇是好事,不必再被攻擊。但大多數政界人士卻不認為,金溥聰能輕易地離開政壇、離開馬英九。

 

立委徐中雄形容,他所認識的金溥聰就像是金庸筆下的大俠,在任務完成後,瀟灑地離開江湖,但等江湖有難時,大俠會見義勇為,再度拔刀相助。

 

不過至少眼前,金溥聰決定轉向,再去探索人生路上的另一個未知。

 

暫別政壇》金溥聰真實告白:說我是影武者太誇張了!

 

曬成一臉古銅健康膚色,總統大選過後已經出國旅遊四次的金溥聰,7月中才剛從捷克與奧地利旅遊13天返國。

 

在7月31日出發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前,他選擇接受《遠見》雜誌獨家專訪,分享跟著馬英九總統一路走來24年的點點滴滴。以下是專訪精華:

 

1.為什麼遠走香港?

問:你為什麼要到香港當訪問學者呢?

答:我去香港,是因為需要遠距離地沉澱一下,充電。留在台灣,很容易會被捲入政治漩渦。

 

我一直相信,變化是人生的甘味,人生的滋味就來自於變化。我是喜歡變化的,但與家人兩地相隔總是有些不捨。

 

這次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有機會跨入財經領域,可以拓展自己的視角。從那裡觀察兩岸三地,香港是很好的眺望點。而且這次我可以遇到財經相關的學者、專家們,對國際及兩岸財經做更深入的瞭解。我是抱著學習的心情前往。

 

問:可是很多人不理解,馬總統贏得大選,你卻要遠走他鄉?

答:這段時間來,我看著馬先生從市長做到總統,我覺得這對國家是有正面效益的,這就夠了。

 

一選完我向馬先生表達不入閣、不入府的意願,我可以遠距離地幫助他。因為我在他身邊已經被標籤化,型塑出一種刻板印象,讓我對他的幫助變得有限,因為我一定會被說是幕後的黑手、影武者。你想想,如果我公開聲明不入閣、不入府都可以被說成這樣,那我真的入閣、入府了呢?不知會被說成怎樣?

 

未來,我要多花點時間陪家人,孩子還小,我希望他們童年的記憶中有我鮮明的一部分。此外,我瞭解,「我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如果我不離開,在這種媒體政治過度民粹化的環境下,繼續這種核心政治幕僚角色,我只會繼續被污名化,對馬總統不公平,對我更不公平。

 

問:這意味你不再幫馬總統了嗎?

答:簡短地說,就是我想脫離政治核心漩渦,很多人被吸引進來。我正從核心的漩渦,努力往外游。

 

我會和馬市長(指馬總統)保持一定的『物理空間距離』。這不是說,我們從此不聯絡,不往來,不再討論政治,這是不可能的事嘛!畢竟我以前是他的幕僚。現在做為一個朋友,我不可能、也沒有理由因為外界的謠言,便對朋友畫清界限,說「為了怕被誤會,我們不要通電話!」(拉高音量說)「我們也不要見面!」(哈哈)未來我會「遠距離地幫忙」。

 

問:有人猜測,你香港工作結束之後,還是會回來幫忙馬總統?

答:你講得很含蓄,有人說我會「馬上回來」呢!他們都說我會回來,但是我為什麼要隨他們起舞,回答:「我絕不會回來」或「對!我會回來」?

 

問:大選之後的這段時間,你都做些什麼事?

答:這段時間我是刻意、徹底放空自己。我出國四次,去帛琉、蘇美島、香港,還有奧地利和捷克。最近有關我傳聞最多的時侯,我人正在歐洲。從6月27日出國後,竟然還有部分媒體暗指我是放話要改組內閣的「影武者」,讓人啼笑皆非。這真是太誇張、太缺乏新聞專業了。

 

我已經都浪跡天涯,走到必須以「地理的距離」來證明自己的心意了。只是我想走自己的路,部分媒體卻不肯放過我。但你等著看!三個月後,對於影武者這類不是事實的揣測,會愈來愈沒有公信力。

問:你這次去香港多久呢?這是你的另一段生涯規劃嗎?

答:我和香港中文大學簽約半年。我已經52歲了,如果65歲退休,我還有13年的時間,倒退計算,我還能積極做什麼事情呢? 這是我要思考的。但我絕不會選擇再做近身政治幕僚的工作。

 

2.如何回應外界的爭議批評?

問:一直以來外界對你有許多批評,你自己怎麼看?

答:外界真的過度把我神祕化。沒辦法,政治有時喜歡創造一些稻草人來做為攻擊目標。我就像是其中一個稻草人。

 

我在(台北市)新聞處長任內有一句名言:是我的帳我一定認,不是我的帳不要算在我頭上,這是我的原則。

 

在工作上,我是一個角色理論者,分配我演什麼角色,我就演什麼角色。做為一個前幕僚,或是選舉重要的幹部也好,我很清楚,很多事情得要概括承受。

 

我在學校教書時,從來沒有人說我強勢。學生認為我是很有親和力的老師。但是進了市政府,大家幫我取很多外號:金小刀、鬥雞、驕傲的公雞。對不起,要當刀,我也要當大關刀。

 

我記得1998年第一次跟馬市長選舉時,我上政論Call-in節目,那時沒人打電話進來罵我。記得有人稱讚我的形象是一個溫文儒雅的學者。曾幾何時,已變成殺氣騰騰,神祕、剽悍的形象。

 

看到很多媒體報導討論我,太多的內容不是事實,完全違反新聞專業。你可以有你的主觀意見,這是言論自由,但是意見所依據的事實有沒有確實查證?是否懷有個人偏頗的惡意?先捏造事實,再據以發表的意見一定就是扭曲的。

 

問:對於這些不是事實的報導,你都不回應嗎?

答:如果我還是官員時,我就有義務要回應。但是我已經不是官員了,我沒有義務回答我認為無聊、不相干或是蓄意對我造成困擾的問題。但是因為我不接受訪問,有些人就把我當成很神祕,誇大我手中握有權力魔術棒,我不需要向每一個人解釋,我不為他們而活。

 

問:是不是馬總統最信任你,所以外界認為你可以決定很多事?

答:馬市長是我看過的領袖裡,最能博採眾議的人。他是重要決策採共識型的領袖,不是專斷型的,我只是其中一個他會諮詢的對象。很多人從結果推論,說他很多都是採用我的意見,但這不見得是對的,你怎麼知道這建議是誰提的呢?只有當事人心裡明白。但因為我的角色是幕僚,我不可能出來對人家說,這是誰的意見或不是誰的意見,就算報導錯誤,我也只有概括承受。

 

問:從一個清純學者,變成常常被批評的對象,你的心情如何?

答:我對我的選擇無怨無悔。我從政以來常撞得遍體鱗傷,我自我檢討這跟自己的個性有關。

 

一是,我看到正當性不足的事情,不論是有關人、事、或政策,我會忍不住想阻止它發生。又如一個公共人物透過媒體所投射的社會形象跟真實的本質落差太大時,我不會在媒體上攻訐他,但我會選擇跟這個人漸行漸遠。但台灣政治圈講究的是:明哲保身、廣結善緣,最忌諱好管閒事、擋人好事。我自認只是75%的政治人,25%的獨立自我,但是我的好友吐槽我太高估自己,應該是倒過來才對。

 

以前有市議員罵我沒有朋友,我回答:「我的朋友不多,但是好朋友很多。」在政治上,我的態度是棉花後面有塊鐵板,碰到底線我就不太願妥協。我認為我的政治形象是壓低的,而有些人是被拉高超過真實。因為我的幕僚角色就像是彈簧會把我拉低,但一旦對方過度時,我會開始衝撞反擊,直到我把彈簧撞斷。真相也就會比較明顯。

 

所以外面提我的時候,常常只談外號,像「極核心幕僚」「那個人」「佛地魔」(《哈利波特》小說中的大惡魔),因為如果點名我,但又不是事實的話,我會反擊的,不惜撞斷彈簧。

 

問:你是新聞系教授,你對於台灣的媒體有什麼觀察嗎?

答:媒體是民主的磐石,代表民眾發問與監督的角色。所以現代民主時代有人稱「媒體民主」(Media Democracy)。但媒體真的要能成為民主的磐石,媒體的專業與報導的品質是很重要的,不能是一味民粹、加工,不根據事實地謾罵。

 

特別是,我對於部分政論節目的名嘴,實在是無法恭維。我覺得他們的負面念頭像潮水般不斷的湧現,他們隨著念頭、想到什麼就延伸,討論政治像談影劇綜藝。也像夜市的快炒,只求火大、味鹹、口味重。這對台灣的民主政治不會有什麼正面幫助。

 

3.跟馬總統的深厚淵源是怎麼來的?

問:大家認為馬英九在眾多幕僚中最聽你的意見,為什麼?

答:有人說馬英九像是政治叢林裡的小白兔。他從政幾十年,一路通過挑戰,已經做到總統,有這種看法的人,恐怕自己才是政治小白兔。

 

他從政這麼久,怎可能什麼事情渾然不知,不會判斷意見的好壞?我的意見只是他會採納的意見的來源之一,但外界對我們謠傳很多,甚至連斷臂山說法都出來了,這就是「筆業」與「口業」的問題。你能說什麼?

 

大家可能看到的是我跟他相處時較輕鬆,好像我在的時侯,他比較放得開。這是因為他瞭解我不是一個那麼複雜的人,所以看到我會比較愛開玩笑。

 

我從29歲開始跟他一起做事,分分合合,到現在都相處20幾年了。彼此互動不是公務,就是公開運動場合。

 

問:你跟馬英九是什麼淵源呢?

答:1985年,我到國民黨國際關係室應徵工作時,馬英九自己擔任主考官,那時他是國民黨最年輕的副祕書長,只有35歲,大我6歲。後來我就跟著他從事政黨外交工作。我出國念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政大教書。那時他也辭政務委員職位到政大任教,我們兩人變成了同事。

 

所以我和馬總統,長官和部屬,朋友、同事都經歷過,現在應該又算是朋友了。

 

問:其實很多人認為你從政,主要是為了幫助馬英九?

答:我對人有直覺。我認識馬副祕書長時,就覺得他的特質對台灣政治會有好處,台灣會需要這樣的領導人。涉足政治久了,我更確定我的直覺是對的。

 

他很腳踏實地、任謗任怨、始終如一。馬英九的認真,即使他的對手都不能否認。

 

在政治人物裡,他算是寬容大度。這麼多人敢罵他,他回嘴非常少,偶而為之。

 

我自己思量過,我從政,就只跟馬英九從政,因為他不但能賞識我的優點也能包容我愛衝撞的缺點。西方有句俗諺:誰帶你去舞會,你就跟誰跳舞。我自認是注重江湖道義的人。

 

問:在馬總統的政治路上,你幫他處理過很多事情,所以很多人覺得你權力很大?

答:我是一個很注重政治分寸的人,絕不自作主張做逾權的事。只是我不常上媒體做一些細節的事實說明。有人揣測我是一個逾權的人,那也太不瞭解馬英九了。如果我是這樣的人,馬英九不會信任我的。

有人說,馬市長好像都聽不進對我的批評。不是的,我認為是因為他瞭解我的為人,別人如果把莫須有的罪名加在我身上時,他很清楚,我不會做那種事。

 

說到權力。你或許該說我有影響力,但幕僚的影響力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礎上。如果你老是凸槌,或做些狗屁倒灶的事,馬英九是個正派的人,他就不會再信任你了,哪裡還有影響力呢?政海沉浮,來來去去的劇本不斷上演,但想不開的人就會把箭頭指向我。

 

問:最近和馬總統的互動多嗎?很多報導還是影射你涉入一些決策?

答:你說完全沒有接觸,是不可能的。但是一個國家機器在運轉時,是每天的工作,我又不是總統府官員,現在我每天在家裡做自己的事情,怎麼可能全職在裡面去幫市長(指馬總統)操盤呢?我現在連會都沒有開,很多事情事前不知道,事後也是從報上看到。

 

問:外傳你在劉兆玄院長之前,曾先面試過所有閣員?

答:這種說法真是太荒謬了,完全不是事實,媒體沒有查證。

我想很多閣員會暗中同情我這個苦主。媒體上很多人談到我時,多與事實不符。我覺得背負太多,已快超過我的負荷了。

 

問:有人說,你和馬英九的個性互補,也有人說你們很相像?

答:人與人相處自然就會互相影響。幫他久了,也會培養一些默契。我跟他學到很多,他工作很仔細認真、很有自我紀律,對我有很大的影響。讓我從年少時的任性不羈變得有自我紀律。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說,你大學不是這個樣子的呀!我回答說,同學,你覺得現在的我,不潔身自愛能逃得過狗仔的監督?

 

問:你能長期獲得馬總統的信任,一定有你的長處。你覺得自己的長處是什麼?

答:這應該問馬總統。我想我之所以得到信任,或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被授權,或許是與我的效率和執行力有關。我自認是no nonsense business style,有任務時,我不會跟人哈拉寒暄,鐵面無私。我是典型的can get the job done(完成任務的人)。

 

馬先生或許都已不記得,當年他第一次選市長時,他曾對人說,我是他的trouble shooter(解決問題的人)。但後來市議員常說我是trouble maker(製造問題的人)。我覺得我trouble shooter的能力遠超過trouble maker,but I am a trouble maker, too(但我也可以是問題製造者)。因為要解決問題,有時侯要面對衝突對立。要打破現狀,一定會得罪既得利益。

 

我曾半開玩笑地跟馬市長說過,我走錯行了!我自認最大的長處是執行力。只要我答應把事情做好,我一定會努力精準地完成。所以我最適合做跨國公司的CEO,因為他們只看業績成效,得罪人沒關係。但在政治裡,執行力不等於業績,政治裡要講求人和,廣結善緣。

 

問:你的政治生涯中,政敵似乎真的不少?

答:那要看你怎麼定義,不喜歡我的人有,但喜歡我的人也很多。我知道我有時柔軟度不夠。我有一天去照X光,醫生說我的脊椎太直了。我說,醫生你終於解釋了我為什麼對人彎不下腰的原因。

 

4.今年總統大選文宣戰最大成就是?

問:這次選戰文宣很受好評,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答:打文宣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要貼近真實」。我打過四次選戰,和民進黨的廣告比起來,我們的文宣都盡量貼近事實,才能夠經得起檢驗。

 

文宣也要知此知彼。民進黨到最後推出〈逆轉勝〉時,我就算準他們會把帽子反戴。因為李應元先生91年市長選舉時,推出的一個廣告就是把帽子反戴,只是播得少,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們是「待敵者逸」。

 

此外,兵貴神速。我們其中一個反擊對手說粗話的廣告,從構思到電視上播出花不到72小時。

 

問:最滿意的文宣廣告是哪支?

答:我個人最喜歡的文宣是〈天燈〉。當廣告公司跟我提案時,他一放音樂,說明構想,五分鐘不到我就說ok。廣告公司的人都嚇一跳,因為他們都知道我是有名的難搞。

 

但好東西我一聽就知道。看到好的廣告,我會不自主起雞皮疙瘩,這就對了。

 

〈天燈〉廣告中,光是翁倩玉歷盡滄桑的歌聲,就讓人感動。不過我承認我還是很龜毛,燈上寫什麼字都要改,鏡頭的遠近、人的表情都要細算。

 

〈快樂頌〉也是我很喜歡的廣告,火力夠強。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這首快樂頌,是民進黨選舉場常用的音樂。

 

民進黨在第一場造勢晚會上,他們仍舊在介紹巨頭出場用。我在家裡看電視時,心想,貪污腐敗、民怨沸騰,他們還用這個音樂,這就激發起我的靈感。做出「民進黨快樂,台灣快樂嗎?」的廣告。

 

我還特別指定要造勢場原音!背景音樂裡頭有「總統好、阿扁好」的口號。(高舉拳頭)這個廣告是一曲雙關,聽不懂快樂頌的老百姓,也懂得文字的意思。

 

〈準備好了〉這支廣告是針對藍軍選民的催票廣告,目標是要激勵藍軍士氣。

 

問:後來〈準備好了〉〈馬上好〉的廣告被拿來做施政的攻擊,你感覺如何?

 

答:那個〈準備好了〉,當時要傳遞的訊息是準備好政黨輪替。「大街小巷都瀰漫一股氣氛,台灣需要改變,改變才有機會」,所以我們準備好,投下選票,改變台灣。至於〈馬上好〉的廣告,是有人自發性做的,不是文宣部也不是國民黨。

 

5.怎麼看馬英九民調下跌?

問:馬英九上台後至今,滿意度民調下跌,你怎麼看呢?

答:我對優秀認真的人、懂得修正的人是有信心的。只要認真堅持,就會克服困難,馬政府才上任兩個多月,應該要給他們多點時間。

而且,他是一個願意下真功夫、不喜歡炒短線的人,檢驗他的成績,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說過,政治前面一吋都是黑暗的。他上任總統後的這段時間,對國家機器的領導,需要摸索。

 

主持台北市政府時可以形容為划龍舟,每個槳手都很重要。但現在馬總統是在駕駛汽艇,機器龐大,他要練習如何去操作按紐,操作引擎,給他一些時間。

 

問:最近馬總統希望藍綠和解的一些做法,好像讓國民黨覺得被背叛,綠營也不買單,你覺得他陷入困境嗎?

答:他做很多動作,出發點就是疼惜台灣,為了和解和休養生息。譬如在監委提名過程中,他表現的是和好、包容。只因為藍綠撕裂對立得太厲害了,美意被曲解成不照顧自己人。

 

八年前陳水扁做藍綠和解的動作時,民意滿意度達到八成。八年後,馬英九做這樣的事情,卻被人家罵不照顧自己人。這是因為社會氣氛被激化,扁政府八年來把人的鬥性、對抗性都逼出來了。

 

他是努力要彌平傷口,不像扁政府過去一直在傷口上灑鹽搓揉,但有些人陷在對抗性思惟裡太久了,對於馬英九的寬厚、善意的和好動作不太能接受。

 

當然,推動和好做法是可以學習修正的。推動過程中,分寸的捏拿要得宜,才方可避免負面後遺症。

 

政治本來就是進跟退之間要捏拿。握有權力的人,身段柔軟絕不是懦弱。考試委員過關就是他柔軟的表現。

 

問:最後談談即將到新環境,你的心情如何?

答: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感覺自在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老子說過,「功遂、身退、天之道」,有些事要堅持,有些事該學會放手。這之間的分寸並不容易拿捏,我還在不斷摸索中。(楊瑪利、林美姿採訪,林美姿整理)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濃濃雜誌

張鈞甯的外貌是玉女,學歷背景也很玉女。但如果我們就此將玉女的框架放在她身上,那麼肯定會遺漏張鈞甯最精采的面向。

如果要頒發戲劇界最佳幸運兒獎項,張鈞甯肯定是入圍者之一。她出道順遂,還與名導合作,戲劇作品一部接一部,代言到手軟。不過,眾人求之不得的幸運,卻曾是張鈞甯的難題,因為愛自由,她一度徘徊在往下走或離開的邊境。

父親為台大教授,母親為童書作家,張鈞甯為中央產業經濟研究所法律組碩士。單純的成長背景與演藝圈相較,張鈞甯像是在無菌溫室中長大,而我們在一旁看,有時也擔心她會受傷。

不過,這都是以前的事了。現在的張鈞甯,對演戲上了癮,她不僅走出自己的世界,也踏進煩囂紅塵中,同時也打開自己。她坦承進入演藝圈後受過傷,但上天是公平的,她也收穫滿載,不論在情感或視野上。這時,張鈞甯身上批的不是玉女的外衣,我們看到了她的成長。

 

影響生命的五件事

或許,是因為對生命的不安與躁動,張鈞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慾望。當生命多開一扇窗時,她感覺興奮而美好;因為成為演員,自承很ㄍ一ㄥ的她,情感因此能在表演中釋放。我們在張鈞甯列舉的五個大事件中,看到她在演藝圈這個充滿刺激的環境裡,感受到快樂,也留下過眼淚;而每個笑容與每滴眼淚,並不是春去了無痕,反而成為滋養她生命的沃土。

此時在張鈞甯身上,我們撇見一抹新增的柔軟,同時也期待,這位越見傑出的女演員,她的下一步。

 

高中進入儀隊》從小我的個性就很木訥,是上台講話會很緊張的那種。我的個性也以自己為主,認為自己的感受最真切,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高中時我進入儀隊,讓我學到一門重要的課,就是顧慮他人的感受,還有溝通的重要性。

那時我擔任儀隊隊長,隊員要是沒來練習,我會很生氣,一直唸。不過後來我發現當你不開心時,卻沒有講清楚原因,別人不會知道為什麼,只會覺得你情緒化,或者脾氣不好等。那段時間我深刻感覺到,也是第一次感覺到,原來溝通是這麼重要的一件事,了解別人的感受,也是有意義的。

 

德國旅行》我小時候是在德國出生,那時會一點德文,不過長大後都忘光了,大學時有再去學德文,於是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我就跟姐姐去德國二個月,住在寄宿家庭。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雖然我們過得很勤儉刻苦,二個月花不到十萬元,但這個旅程,為我開了新的視野。

我雖然在德國出生,但小時候沒有能力體會世界有多大,其他人的狀態。在歐洲,很多年輕人在高中或大學畢業後,會去旅行一、二年,尋找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增加生命的體驗。那時我看到很多年輕人,也教多朋友,因為這次我意識到語言很重要,它是一個通道,你能跟別人溝通、看到別人的文化。我也真真實時的感受到,世界真的很大,不只是台灣,過生活的方式以不只一種。也因為這個體驗,讓我之後在面對一些事情時,能比較抽離,不把事情看得那麼重,陷入裡面,因為,世界之寬廣呀。

 

參加領袖研習營》這是天下雜誌辦的活動,因為我有定天下雜誌,有一次看到它們要舉辦這個活動,裡面有一位講師我一直都很欣賞她:洪蘭,另外還有賴聲川、一些商界的人士,感覺很有趣,報名後經過面是我就參加了。

在這個營隊中,我閱讀了很多書,各種的書籍,有些是了解台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或是聽洪蘭老師講大腦之事,它影響了男女的行為模式等等,很多以前原本不知道的,在這個營對中都初次接觸了。以前在學校時,都比較是念教課書或固定領域的書籍,而因為參加這個研習營,我接觸了不同領域的知識,我覺得很有意義。這個閱讀經驗,也影響了我表演方面,會從書上去尋找表演的線索,例如演出憂鬱症的角色,我就會去找書來看,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與原因,而不只是看外在顯現的行為,那是因為內在的心理狀況才會有外在的模式。

 

演藝圈之表演部份》以前,我常覺得我跟世界沒有關係,我不知道要做什麼,沒有目標,那是一種疏離的情緒。而演藝圈,好的事情對我來說比較是表演這件事,表演可以將我的感官放大,站在別人立場去思考,關心周遭的人,因為表演是角色投射,我喜歡這樣,這讓我感覺到自己可以做什麼改變,表演上的無限可能性也很吸引我,這是我想當演員很大的關鍵。

 

一開始我並沒有想當演員,比較多是拍廣告,感覺好玩,因為可以跟很多不同的人工作,是能開眼界的東西。那時我也沒什麼企圖心,傻傻的,試鏡沒上,也不懂得要問原因。有幾次試鏡我沒上,有一次上了,我拍了廣告,接著可以拍MV,那次我開始想,其實人生有無限可能性,我不應該要設限。大學畢業後,我開始接拍電影《夢遊夏威夷》,這次經驗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導演徐輔軍給演員很大的空間,不是要你一定怎麼演,我就發現,哇,演員是可以給角色生命的。劇中還有其他演員楊祐寧、小鬼,我們常會一起討論要怎麼演,那種無限可能性很吸引我,電影出來感覺很好,因為那就像我們生出來的寶寶。

在演出這部電影後,突然間我感受到很多東西,原本生命很無趣,那一刻整個世界變成好多色彩。我也決定寫信給我的阿公,他是一個長者比較嚴肅,以前我比較忽略,情感較淡。後來我寫信給他跟說我在幹麻,講生活中的事,我發現他其實並不是那麼嚴肅,他也有回應。其實人有時只是不知道要怎麼表達情感,人會這樣的,而不是因為他對你沒感情或什麼的。

現在的我,打開情感、為別人想,因為表演我感覺到我跟社會和世界的連結。現在的我,比以前快樂。

 

進入演藝圈發生的人事物》演藝圈的工作-表演,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在進入演藝圈前,常聽到別人說這個圈子以合為貴,不過在一年多前,因為經紀約上的問題,對我有很大的影響。之前我一直認為社會上的人都是好的,還會為了這個跟我媽吵架,我跟她說你不要把別人都想成這麼壞。去年三月把我一棒打醒,那時我很受傷,我還記得那時在拍戲,早上六點我看到報導,就躲在一個地方哭到十二點。

有時也會因為狗仔跟拍或什麼報導,之前也有說我因為爭取角色後來就抓狂了;有些報導會影響我的心情,而且我都會一大早就去買報紙來看,我沒辦法不去看,我要知道被寫了什麼。曾經一度我想,我不一定要繼續在這行呀,可是同時又會生氣,我為什麼要因為別人的話或作為,不能繼續表演--而這是我喜歡做的事。

 

但是,慢慢的我也體認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因為立場不同,所以會有些狀況,社會上就是這麼一回事。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著想,幫別人想則是程度問題,我也是,所以我之前才會說,只有家人會無私的為你想。之前我曾經因為要寫論文,所以接片時在考慮,但中間有一個好朋友因為想接近對方,所以跟對方說了我什麼,造成對方誤解以為我要接另一部戲,但其實我是因為寫論文的關係,到最後這部戲也沒有了。那時我很難過,我因為信任這個好朋友,所以才說我內心的話,講我的掙扎,那時有種被捅一刀的感覺,很受傷。

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一個體驗,現在我的想法是,保護自己,但也要理解別人的立場,想到因為立場不同,我就可以再跳出來一點點。小時候看事情比較絕對,現在柔軟一些了,也不會因為一件事就把這個人判死刑,這個人可能在這件事情上是不好的,但也有好的時候。這種體悟是一個過程,到現在都還在進行。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今周刊

 

前言

自二○○五年八月五日百度在那斯達克上市以來,百度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一則傳奇。上市首日股價飆升三.五倍,收盤價一二二.五四美元,打破Google上市當日的價格與升幅,締造了「百度神話」。而創辦人李彥宏的一切,在中國也成為一則不可動搖的神話。

他上遍所有最火的財經與時尚雜誌、在百度的「李彥宏吧」上,文章篇數超越所有中國的CEO。外界對他的形容詞彙總是離不開相貌英俊、人品謙遜、氣質儒雅等讚揚詞彙。到任何地方演講,都有熱情的粉絲跟著進洗手間索取簽名。

專注》成功之道,源自於「願意放棄」

任何人說起李彥宏的成功之道,總是離不開兩個字:「專注」。

因為專注,所以他從十九歲上北大開始接觸訊息搜尋技術,到創立百度的二十一個年頭裡,幾乎從來沒有離開過搜尋領域。因為專注,他第一次在中國留學生聚會上看見妻子馬東敏,就認定她是一生伴侶,熱烈追求後不到四個月就閃電結婚,如今育有兩個女兒。

與李彥宏共事最久的高層主管、百度商務拓展副總裁任旭陽說,二○○○年十月,百度進行第二次創投融資,拿到約一千萬美元的資金,當時正逢網路泡沫化,百度也還沒開發出營利模式,外界覺得百度只做搜索一定做不下去,很多人來找李彥宏談各式各樣的合作,甚至連生物製藥的公司也來敲門。李彥宏對這些人只提一個問題:「這件事和搜索有沒有關係?」當對方答道:「沒有關係!」李彥宏就說:「那請回吧!」

一直到現在,李彥宏和主管們討論新業務時,也一定會問:「這件事和搜索有沒有關係?」

任旭陽又說了一則小故事。百度在那斯達克上市一個月後,公司舉行全員大會,當時所有人都被成功沖昏了頭,覺得什麼都可以做,當每個人都興致高昂地談論各種可能性時,李彥宏對全體員工說了一番話。

他說,「我有一塊錢的時候,我投入搜索;我有一個億的時候,我投入搜索;當我有一百個億的時候,我還是只做搜索。」接著他說明,搜索是全世界最火的產業,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微軟擠破了頭想進來,還不見得有機會,百度已經在這個產業最核心的位置,為什麼還要往外走?

李彥宏說,一般人很難想像,對於一個有二億用戶的公司,每天要面對多少誘惑。這樣的誘惑,連Google也抵擋不住,從搜索核心技術,走向了多元化開發平台,購併YoutTube、DoubleClick、Postini,布局線上文書軟體、手機作業系統、虛擬實境、戶外廣告與硬體產品,幾乎所有能想到的科技市場位置,Google都插上了旗子。

但在百度,幾乎所有的業務都是圍繞著搜索而生的:貼吧,能輔助網友交換訊息、增加搜索的網頁數量;C2C拍賣平台,能幫助消費者搜索到想要的商品。「百度可以做一百件事,最後我們只選擇了一件,一做就是八年,而且還會再做下去。」李彥宏甚至明確地說,雖然無法預測十年後的百度會推出什麼服務,但營利模式一定還是「搜索付費(Pay per search)」。

冷靜》觀察入微,並做出正確判斷

成功者的堅持叫做執著,失敗者的堅持叫做固執。當外界讚揚百度的專注策略時,更重要的是,李彥宏憑什麼這麼有信心?憑什麼敢持續堅持?

憑著入微的觀察力蒐集情報,而後做出正確判斷,是李彥宏的特長。

一九八七年,來自山西陽泉的李彥宏進入北大,他選擇了訊息管理系。「在那兒,我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思路,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很精采。這讓我逐漸形成了不輕信、不跟風的思惟方式。」李彥宏說,北大四年讓他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李彥宏大二時,正逢八九學運風起雲湧,那時校園裡最有名的學生,是像吾爾開希那樣的學運分子,而李彥宏只是靜靜旁觀。他親身感受到六四事件之後的北大,氣氛如何從相對開明回到極端保守。他沒有向同學發表過對學運的意見,只說了一句話:「中國十年內都不會再有學運。」如今看來,他的看法是正確的。

百度前任副總裁梁冬接受訪問時曾說過,李彥宏很喜歡給人提問。「坦白說,我們公司裡的人是有些害怕他,他太理性了,他老是問一些讓人一下子無法回答的問題。」梁冬還說,李彥宏學習能力非常快,「第一次跟他說那些他不了解的東西,你還可以夸夸其談,但第二次就沒辦法糊弄過去了,他逼迫你(員工)一直要跑在他前面。」梁冬說。

在公眾場合中,李彥宏的眼睛永遠是忙碌的,耳朵永遠是張開的,不錯過任何一個訊息。例如當他接受《今周刊》邀請訪台,且與台灣網路界人士會面宴席時,Yahoo!奇摩總經理洪小玲坐在隔壁,李彥宏不太發言,只是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問她台灣電子商務的景況與產值,問台灣網友的網路行為模式...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天使手指」之稱的旅奧鋼琴家陳瑞斌,是世界多項知名鋼琴大賽的常勝軍。很多年輕學子參賽前會去向他請益。

得獎經驗豐富的他說:「年輕人來問我要不要參加某項比賽,我總是先問他,如果沒入圍,你有沒有辦法處理自己?如果可以,再去比!」

從16歲第一次在國外獨自面對比賽的未知,從曾經對比賽名次耿耿於懷到學會平常心看待,陳瑞斌見慣了世界各地鋼琴參賽者面對失敗時的各種反應,有些人甚至當場崩潰。因此,他認為對於「失敗」的最佳準備態度,就是「不懂得面對失敗前,千萬別急著想像成功」。

1967年出生於台南的陳瑞斌,曾被國外媒體喻為「20年才出一個的天才」,12歲通過教育部資優兒童出國考試,13歲小學畢業就因為音樂天分而被送到奧地利學琴,走上孤獨的藝術之路。

陳瑞斌小時候從來沒有北上拜名師學藝,而是由在台南鄉下小學擔任音樂老師的父親親自調教,生平第一次坐飛機,就是出國到奧地利。

苦練琴藝… 每天超過八小時

十幾歲的小孩獨自出國念書,生活、語言、課業都不斷遇到問題,但不管多苦,心裡始終有個聲音告訴他: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書念完。因為他在台灣只有小學畢業,如果半途而廢,無法在國外取得學歷,那麼未來的人生,「小學畢業,能幹嘛?」他必須時時刻刻這麼提醒自己。

由於家境只屬小康,並不富裕,他在國外就租了台「看起來每個琴鍵高低都不一樣」的舊琴練習,卻一再引來鄰居抗議,而被迫不停搬家,還好後來找到一座據說有300年歷史的老宅,讓「被趕到怕了」的他得以棲身,並繼續一天至少八小時的琴藝苦練。

陳瑞斌說,現實生活讓他從17歲就在異鄉獨立,不再向家裡伸手拿錢,而是「哪裡有獎學金、有錢,我就低頭去申請、去要」;他也把生活費用壓到最低,才能存錢參加各種鋼琴比賽。例如他曾把奧地利人用來餵狗的豬肉,買回去絞碎後,做成肉燥,一吃就是十幾年。

比賽時為了節省住宿費,他經常搭夜車,隔天到比賽場地,比完就走人;必須在外地過夜時,則選最便宜的旅館。笑稱可以當「省錢達人」的他,最想告訴學音樂的人:「你再怎麼慘,也不會比我慘,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雖然年少異國歲月辛苦,但他仍在鋼琴為伴的日子裡甘之如飴。「有人說我台上、台下兩個人,我在台上的確是最有自信的時候,上台後,我就瑣事全忘,也不會擔心台下的人喜不喜歡我的彈奏」。

陳瑞斌20歲前,就已奪得國際大賽五項金牌,摘下華沙蕭邦、以色列魯賓斯坦及羅馬等18項國際鋼琴大賽獎項。優異的表現,不只讓他相繼從維也納市立音樂學院、德國漢諾威國立音樂學院畢業,還讓他在海內外都擁有許多樂迷,並在2004年獲選十大傑出青年,2005年被選為台灣十大最有潛力人物。

藝術之路… 想成功先學失敗

一個熱愛音樂的人,到底如何面對比賽名次宣布前的煎熬呢?陳瑞斌認為,比賽成績常常是見仁見智,有時候第一名,不見得是大家公認彈得最好的選手。他自己也擔任過評審,深知評審難為,且比賽結果多是群體運作,不是一個人的喜好就可決定。他曾目睹一些大賽,忘譜停頓的也可入圍,也曾看過評審聽到一半,氣到閃人,因此「比賽失敗,不代表你是不好的,只能說,評審沒有認同你。」

他也看過,長久練習、準備的選手,卻因未能入圍,當場痛哭流涕、情緒崩潰,直令他覺得比賽真的很殘酷。因此,他現在告訴學生,要不要參賽,必須先問自己:沒有入圍時,是否還能處理自己,如果可以,再去比。「如果沒有先做好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最好不要參加。」

陳瑞斌也曾把比賽名次看得很重。16歲時,他第一次去義大利參賽,雖然得到銀獎,但因為不是第一名,他形容自己「簡直痛不欲生」,可見當時得失心太重、壓力之大。

有一段時間,陳瑞斌每次比賽都帶著安眠藥,強迫自己入睡,以免影響隔天比賽。後來他慢慢學會「不把比賽當比賽」,而且頓悟「比賽不是只彈給評審聽,而是要彈給觀眾聽」,才自然調適。

「我不認為比賽失敗是個失敗,因為就算得獎,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認為你最好。我能拿到獎,是因為很幸運,那十幾個可以打分數的評審正好很認同我,發現我和其他選手的差異」。有了這種體認後,第一名或沒得獎,他都平常心看待。

「參賽者絕不能把比賽看得那麼重,否則根本上不了台。」陳瑞斌觀察,參賽經驗豐富的「老賽」,再怎麼失常,水平都不會差太多。例如他曾在某個比賽把首獎輸給別人,卻在另一場比賽中打敗了他,因此,重要的是得學會面對失敗,安定自己的心。

放下得失… 不把比賽當比賽

在音樂領域有著亮眼成績,陳瑞斌把比賽的起起伏伏都當做小失敗,但他語出驚人地說:「我最大的失敗,是我的職業。我覺得我學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失敗,因為我和家人都不知道要為音樂付出這麼多!」

陳瑞斌認為,走專業音樂表演路線,是一種賭博。有人說,一個家庭要培養出一個音樂家,必須富過三代才可能;但陳瑞斌的祖父在市場賣菜,父親是小學老師,「以這種富三代的邏輯來看,我不知自己為何變成音樂家」,只好盡一切力量,嘗試破解「三代魔咒」。

音樂表演是陳瑞斌的興趣,只要觀眾喜歡,他就深受感動。他曾經遇過很多挫折,例如有些奧地利人認為,只有奧地利人才能彈好莫札特的曲子,讓陳瑞斌倍感辛酸,也凸顯華人在西方樂壇打拚的辛苦。

現在,他把國外表演當作對外國人士的機會教育:在古典音樂世界,華人也能脫穎而出;他也回過頭來教育華人觀眾:不要以為只只有西方人士才可以在樂壇出人頭地。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遠見雜誌

 

12歲進大學、23歲取得博士文憑、不到30歲,就發表100多篇論文和50多項專利,現年42歲的張亞勤創造太多的「第一」紀錄,連比爾蓋茲的告別會,也是唯一受邀的華人。他對科技的貢獻不僅空前,也將華人科學家的地位推向最高。

 

7月底,台北來了一位大陸知名人物——張亞勤。並以「智造創新,慧及全球」為主題,應邀擔任《遠見》雜誌人物論壇第64場主講人。

張亞勤,這個名字對台灣讀者來說似乎有些陌生。

 

不過在中國大陸和美國科技業界,張亞勤早已是位家喻戶曉的名人,更是上百萬中國大陸科技研發人員學習的榜樣。

 

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微軟中國董事長及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的張亞勤,今年雖只有42歲,卻已擁有多項第一。

 

多項第一,縱橫中美科學界

 

12歲就以天才兒童之姿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就讀,八年內完成大學及碩士學位,並於1986年赴美讀書。

 

23歲時,取得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電機工程博士,做出該校史上首篇滿分的博士論文。

 

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系主任、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比克赫爾茲(Raymond L. Pickholtz)對張亞勤讚不絕口,甚至以「全世界的財富」來形容他。

 

神奇的事蹟還沒完!隨後他受邀在紐澤西州的普林斯頓桑納福(Sarnoff)多媒體實驗室工作,這個實驗室是美國四大研究中心之一,歷史上最輝煌的紀錄是發明了電視,因此被譽為「世界電子技術的搖籃」。張亞勤在此練就了在多媒體視訊技術的真功夫,並發表重要論文。

 

25歲時,他即出任多媒體實驗室的總監,帶領40餘位工程師,也是該實驗室成立以來,華人擔任過的最高職務。

 

還不到30歲,張亞勤已經發表了上百篇論文,並取得50餘項創新專利,受到美國資訊科技學術界及業界的矚目。當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EEE)授予他院士(Fellow)殊榮時,當時的他,只有31歲,這又打破該協會100多年來最年輕院士的紀錄。

 

38歲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欽點他為全球副總裁。42歲時又獲選中國2007年十大科技英才的稱號。

 

短短40多年的人生歲月,張亞勤累積的傲人紀錄已不可勝數。

接受《遠見》越洋專訪時,談到如此多的傲人紀錄,張亞勤表示很平常,唯獨對成為IEEE院士這件事,感到意外與驚喜。「能夠成為IEEE的院士確實不容易,只要想想中國人獲得此殊榮的寥寥無幾,就知道有多困難了,」電話那頭,他愉悅地說。

 

蓋茲告別會,唯一受邀華人

 

最近,張亞勤又創下另一項紀錄。6月27日是比爾蓋茲告別微軟,全力投身慈善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焦點都在蓋茲身上,大家也都好奇,微軟下一步該如何走?

 

當天除了在西雅圖總部內舉辦大型歡送會外,晚上在蓋茲的家中也有一場私人酒會,只有蓋茲最親密的好友得以受邀,張亞勤是唯一受邀的華人。

 

他帶著太太一起出席,當晚在一起的還有蓋茲的高中老師及家人,與著名投資家巴菲特等人。

 

歡送會晚上,張亞勤從中國帶了兩樣禮物送蓋茲,一件是蓋茲造訪中國大陸的所有影集。另一件中國古代的兩項樂器:塤及篪。詩經:「伯氏吹塤、仲氏吹篪。」意指塤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經他向蓋茲解說這兩件樂器代表的意義後,蓋茲十分高興。

「還發揮強烈的求知欲,馬上問我這樂器的典故及由來,」張亞勤笑著說,蓋茲恐怕是閒不下來的人。

 

以蓋茲為師,影響人生態度

 

其實,張亞勤與蓋茲這兩位絕頂聰明的天才,1992年第一次接觸時就激盪出火花。

 

張亞勤回憶,當時他出席一場展覽會,蓋茲剛好聽到他的演講,就視訊壓縮速率及傳輸技術提出問題,兩人就討論了起來。

 

1998年加入微軟後,張亞勤與蓋茲的接觸更為密切,2004年張亞勤調升為微軟全球副總裁,回美國總部負責行動通訊及嵌入式系統部門。

張亞勤見機不可失,直接開口要求蓋茲當他的導師,蓋茲也一口答應。從此,兩人不僅有工作伙伴的關係,也有師徒的關係。

 

說起對蓋茲的印象,張亞勤說,他除了IQ很高,商業洞察力及產業預測力也很強,技術更沒話說,「每次一對一聊天都很有意思。」

兩人最常討論的地方是在蓋茲的辦公室,特別是在「白板」前面。「他用他的白板,畫很多的圖表、公式,我們就這樣進行討論,」張亞勤說。

 

「白板文化」在微軟特別有名,除了在美國總部到處可見白板外,在中國微軟辦公室內也是白板林立。很多微軟工程師會利用白板進行討論,白板產生出的商機與效益,肯定功不可沒。

 

張亞勤認為,蓋茲還有一種能力,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化,每次經他巧手抽絲剝繭一下,複雜問題都變簡單了。

 

蓋茲對張亞勤影響甚深,不僅在技術上與商業,甚至在人生態度與境界上。

 

「這次蓋茲要全力投入公益,做慈善,這樣的遠見與氣度,我就感到很欽佩,」張亞勤說。

 

科技貢獻,遍布數位生活

 

從小就是天才的張亞勤,能與一代科技鬼才比爾蓋茲有極深淵源,正是奠定在他在科技領域的學術研究與應用發展上的實質貢獻上。有一次,女兒問張亞勤,「Dad,你的工作太容易了,每天上上網,寫寫email,我長大後就只要寫email就好了。」

 

張亞勤回答說,「女兒啊,你在家裡隨便看到每一樣東西,都有Dad的努力,包括高畫質電視(HDTV)、DVD光碟機,用電腦時的作業系統Windows,打網路電話及收發email等,這些都是Dad的工作。」

在學術與研發上,張亞勤目前已擁有60多件美國專利,累積300餘篇論文。特別是在視訊壓縮及移動通訊方面,他更是美國此領域中擁有最多論文及專利的華人。

 

早在1990年時,張亞勤就提出如何在電腦上傳輸多媒體訊息,包括圖像及視訊。「當時網路還不普及,大家都認為我在開玩笑,但現在這些都成真了,」張亞勤說。

 

說的白話一些,現在使用的網路、數位電視、網路電話、手機、電腦作業系統、DVD、甚至最近幾年竄起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或年輕人愛看的YouTube等,都可以看到張亞勤的研發結晶在裡面。

 

回中國研發,主要推廣RIDE

 

當1998年微軟成立中國研究院時(後更名為亞洲研究院),首任院長李開復在美國物色首席科學家時,不少人就向他推薦張亞勤。李開復後來也聯絡上張亞勤,並說服他回到中國,擔任副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李開復曾讚賞張亞勤說,「說實話,他的能力,遠超過當時的職位,當院長都是屈才了。」

 

前微軟、思科中國區總裁杜家濱對張亞勤的評價也極高,「是我見過對科技最熱情的研發人才。」

 

這幾年來,李開復已經到Google尋找另一個春天,張亞勤仍努力不懈地在中國厚實研發實力。他還提出一個遠景:「中國『智』造、『慧』及全球。」他認為,中國人的智慧肯定在水準之上,中國人要做的創新,不只要給亞洲,也要貢獻全世界。

 

自從1998年加入微軟中國研究團隊後,從四個人的規模開始,中國研究院已經有350人的亞洲研究院。

 

2003年,微軟在大陸又成立亞洲工程院,下面有五大產品中心及戰略合作部。

 

兩年前,微軟將所有在中國的研究機構,整合為中國研發集團,並由張亞勤擔任總裁,研發人員已超過3000人。

 

中國研發集團主要工作有四大項,簡稱RIDE,就是基礎研究(research)、技術產品育成(incubation)、產品開發(development)及策略合作(ecosystem)等,目標是將中國智慧遍及到全世界去。

 

「這龐大的研發機器還在擴大中,今年預計再增加1000人,明年也還要1000人,持續擴大中,」張亞勤說。

 

不怕蓋茲退休,推崇鮑爾默

 

這個大陸天才又如何看台灣呢?他認為,微軟除了持續與台灣政府及各大學校有互動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台灣是全球資訊應用重鎮,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娛樂家電及平價電腦等,或未來的手持式上網裝置(MID)、互動電視(IPTV)等,都需要台灣廠商共同開發,始能將微軟的應用發揮到極致。

 

不過,外界一直對沒有蓋茲的微軟,及Vista作業系統不甚成功,對微軟的未來發展疑慮。

 

對此,張亞勤特別要為他好朋友、現任微軟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說幾句話。「他可是蓋茲的哈佛大學同學,甚至在哈佛考試,數學成績還比蓋茲高呢!」他說。

 

八年前鮑爾默就接任執行長一職,很多策略早是由他決定。過去八年微軟的業績增加兩倍多,從不到200億美元增加到600億美元,人員也從四萬增加到八萬人;更把業務重心從過去主要靠windows作業系統及辦公室文書處理(office),增加到今日有消費產品、娛樂、行動通訊等,鮑爾默其實做了很多創新。

 

「他接班不是問題,且蓋茲還是董事長,沒有離開,」張亞勤強調。

 

三習慣,充分表現工作熱情

 

近幾年來,張亞勤除了要負責研發,同時也要負責大中華地區的銷售業務,工作十分忙碌。

 

不過,熱情十足的他,每天起床後就很想進辦公室,收email、開會,與同仁討論技術,仍維持對知識技術的渴望及好奇。

根據中國大陸暢銷作家凌志軍的觀察,認識張亞勤的人都知道,他有三項習慣。

 

第一,就是整天把「一流」「最好」及「世界級」掛在嘴邊,這不只是他的口頭禪,還是他工作的信念。

 

第二,他不喜歡拚命壓倒別人,他將「贏得優勢」當作是一種自然而來的過程。

 

第三,當他得到「第一」時,他卻認為這沒什麼了不起,只是把事情做好的結果罷了。

 

的確,當擁有這麼多的第一後,再多的稱讚都只是多餘的。張亞勤更喜歡大家看到他的熱情及努力,他希望告訴大家,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財訊月刊

中產階級向來是社會中穩定、保守的一群,也是社會追求改變的動力來源,所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嘛!以前的世界很單純,幾歲結婚、買房子、生小孩……,一切都按部就班,現在則是加速進入亂世的時代,計畫中的退休金可能隨時泡湯,薪水可能突然沒得領了,買股票還會遇到地雷股,資產一夕化為烏有……,亂世中人們會開始感到迷惘,現在是所有的人都不安。因為不安,更需要穩定的領導,但是現在看不到。

最重要是「做你自己」

中產階級通常不見賭徒性格,不會走極端(會孤注一擲的往往是一無所有或擁有很多的人),但卻有改變的慾望,期望在穩定中成長,這是基本個性也是包袱。如果說社會各階層是個長途的隊伍,有領先群、中間群以及落後群,有人往上跑,當然也有人往下掉,又遇上媒體不斷報導往下掉的人變多了(如中產階級正在「瓦解」這類字眼),中產階級就慌了,還沒變窮,便小心過活、不敢花費,開始儲藏食物準備過冬。

有人說台灣的中產階級好像特別焦慮?其實台灣的社會結構本來就是在動亂中成長,隨時在備戰狀態,等於是在彈藥庫旁築巢,我們這一代是被恐嚇長大的,這原是台灣很重要的動力,卻也因而缺乏長遠思考,是優點也是缺點。中產階級應該要有自覺,很多好的事情需要時間醞釀,標準提高也需要累積的。

這些年透過媒體的不斷渲染,弄得大家很恐慌,問題是,數字是死的(如果真有可信數據的話),大家得多去看「真實面」究竟是什麼。如果你光看台灣的新聞,真會誤以為台灣的父親專門在性侵小孩,電視新聞只呈現冰山浮面的哪幾隻企鵝,冰山下你看不到。又如股市會漲會跌都是那些名嘴在講,結果呢,皮夠厚的還可以自圓其說,轉不過來的就出局了,什麼「大師」,我看最後都變成是「大失所望」了。

看新聞報導時,你得要自設防火牆,或者備好一些掃毒程式,有時把自己當參與者看,有時要冷眼看,甚至還要反過來用照後鏡看。就像媒體上不斷會看到名媛紳士很風光,不少人心生「有為者亦若是」之感,在我看來,那根本是鬼扯淡!大家以為名媛好當啊?媒體要拍,他們當然呈現出好的一面,誰會給你看他們自己內褲破了,或者襪子有個洞,不可能嘛,這要分清楚,不要有錯誤的認識。

人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如果連這點自信也沒有,算什麼中產階級?!中產階級要有點自信,才會坦然、從容。要不你想像中有錢人都在做什麼?現在的有錢人為了養生都在吃地瓜餐啊!個個吃得哇哇叫,吃膩吃怕了,弄得自己「萬念俱灰」的。講這個並不是教大家不要妄想,也不是要遁世,或固守不動,而是要看自己所擁有的,不要看沒有的,別說中產階級會焦慮,誰不焦慮?大老闆的焦慮更嚴重!

 

勿忘初衷:你到底在意的是什麼?

中產階級都在問該怎麼「向上提升」?我倒認為,如果我們還是用傳統的觀念在界定生活是否有提升(例如車子得愈開愈大),那是有問題的,大家不妨冷靜下來從頭檢視,「你到底在意的是什麼?」

我自己因為心肌梗塞開過兩次刀,寫過兩次遺囑,當自己停下來之後才知道,平常在意的事情,可能只是一時興趣或者為了好玩,或為點綴,就像我以前收藏鋼筆、刀子、釣竿,床底下藏了各種酒,沒事還會拿著書對照、「盤點」一番,可是我在寫遺囑時突然想通了,這些「玩具」在寫遺囑時根本沒它們的分,我發現我最在意的其實是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包括親情、友情。這些東西都是有「賞味期」的,現在不去享受,以後也沒有了。人往往在真正失去的那天,才知道擁有多少。

人最大的麻煩,就是認為生下來就是像現在這樣,但誰還記得就在二十年前,出國觀光有多困難,哪裡有什麼有線電視、麥當勞,或者自由時報、蘋果日報……,我時常會回頭去看自己的過往,我當年到台北工作時原本是一無所有,現在擁有的車子、房子、妻子、兒子,甚至鞋子、褲子,都是賺來的,所以我常跟公司裡的小朋友和我的小孩講,不管遊玩、做事,都要全力以赴,還有要「勿忘初衷」,否則你就不是你了,這樣想也會讓我自己比較勇敢。

現代的人都太線性思考,但誰知道哪天如果來個禽流感,可能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因為大家都死了,就像當年九一一發生時,很多人還以為那是哪家公司拍的電影,都以為是假的。一般人講「活在當下」或許是有點佛法的味道,應該說,人可以掌握的是眼前,當下盡力去做就好。

我是滿樂觀的那種人,如果哪天地球要被什麼彗星撞毀了,我一定是那個搶先去前面看的人,我對人生一直保有好奇心;「不安」對我來說是習以為常,這意味著機會與希望。這就好像以前老師出的功課或考卷比較鬆,現在變嚴了,被刷掉的人或許會變多,但是體質好不好卻因此凸顯,也才能看出真正的價值。畢竟,在亂世中才有機會發展,我還是看好台灣的未來!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陳明哲訪台期間,林豪傑全程相陪。陳明哲的行程從早上七點排到晚上十點,對學生演講、接受記者採訪、和企業界對談等不同類型的行程滿檔,恐怕連年輕人也吃不消。

提出動態競爭理論

對國內企業界來說,陳明哲也許是位陌生的學者,但是在企管研究領域,他是全球著名的企業競爭策略專家,十多年前即提出「動態競爭」的策略理論與實證研究,將競爭簡化為「行動與回應」,並予以量化分析、做出預測,更細微地探討「企業過招」的過程與結果。

陳明哲自稱是「被政大拒絕的小子」,從十歲就立定志願要考政大新聞系,沒想到大學、研究所闖關多次都失敗,最後只好在赴美留學前望著指南山說:「總有一天要回來教書,後會有期!」兒時夢想竟是40年後才能「圓夢」。日前由政大授證,聘請他擔任講座教授。

政大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溫肇東,形容陳明哲是「學術的創業者」,在25年前沒人看好「策略」這個學門時,他就選擇研究相關議題,並且在十多年前提出「動態競爭」的概念,等於是在沒人看好的時候就已開闢藍海。

多年來,陳明哲的研究只專注一個問題:「什麼是競爭?」這個經濟學家已經問了200年的問題,陳明哲也花費了25年時間潛心研究,他將競爭簡化為「行動」、「回應」兩個層面,進行量化與深化的研究,在同一個領域「追求精一」。

享譽學術的創業者

陳明哲訪台期間,正是蘋果宣布將推出iPhone 3G、搭AT&T專案只要199美元的時間點,他舉例說,這時蘋果是攻擊者,宏達電做為回應者應如何反應,就可用動態競爭理論推導。再以其他台灣業者的例子來說,聯想購買IBM電腦部門,就是攻擊者,台灣的宏碁也會有對應行為,後來便併購捷威(Gateway)。

陳明哲指出,動態競爭活動中最容易產生的盲點,就是「競爭的不對稱性」,一般回應者只用自己的思想去推測對方的行為,而沒有用對方的思想思考,所以在決定回應行為時可能有盲點。

所謂的「競爭的不對稱性」,陳明哲舉簡單的生活例子說明:「我對待老婆,是把她當皇后看待,但她老覺得我把她當黃臉婆。」也就是A看B、B看A是不對等的,中間距離不同,因此在思考競爭的攻擊與回應時,都應小心避免落入思維盲點。

陳明哲說,在動態競爭的世界裡,沒有競爭優勢存在,因為一直變動,現在的優勢在明天、明年可能就不存在。採取攻擊行動前,也要盡量預測對手反應,最好是讓對手不要回應,免得「你來我往」,最後兩敗俱傷,例如以前西雅圖有兩家麵包店一天降價37次,惡性競爭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他說,讓對手不要回應的攻擊行動包括「對方不知道」或「降低對方反應」等,前者如和供應商簽新成本合約,後者如在次要市場打巷戰,因為不是直接觸動敏感神經,對方可能不會反擊。

為何專注研究競爭問題,陳明哲事後分析:「其實應該和從小打籃球、玩橋牌、就喜歡競爭有關。」而他能在這個研究領域獲得相當成就、具有獨特觀點,則和「邊緣人」的出身背景有關。

陳明哲在台東出生,17歲搬到屏東讀高中,都是台灣資源相對貧乏的地方,不僅培養出「彈性」與「韌性」的個性,對「有與無」的感受明顯,還能因此看到不同的「主流」世界,綜觀後再選擇一個「做自己」的觀點。

他笑說,「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在台東是真的,不像台北或上海,路是別人舖好,直接走上去就好。

提升華人管理教育

他在馬里蘭大學攻讀博士時,選擇「策略」學門,當時波特(Michael Porter)還沒有提出五力分析,策略只是「企業政策」課程中的一小部分,並非企管領域中的「主流」,他說:「研究策略的人,辦公室永遠在大樓的最角落。」

雖然當時選擇看起來「邊緣」的研究議題,陳明哲認為「本立道生」,只要問對問題、將眼光放大、視野放遠,「競爭研究」雖然踩到經濟學領域,但一點一滴慢慢做、一路堅持下去,成功只是遲早的事。

外人也許好奇:「只問一個問題會不會太無聊?」陳明哲卻認為,「競爭」是永遠存在的問題,總是有不同角度可以進行研究,也因為是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所以精神愈用愈出,「再研究40年都沒問題!」

例如,他還未對高科技產業做個案研究;此外,非營利組織間的競爭,例如非營利組織的同業間、或是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的競爭,也都還沒有著墨,未來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

因此,除了在達頓商學院密集的教學工作外,陳明哲在美國大學休假期間,更排滿到亞洲或其他各地的行程,分享研究成果、協助培養華人地區管理學者,也擔任企業策略諮詢的工作,兼顧純學術研究和企業諮詢輔導,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回到台灣擔任政大講座教授,陳明哲感性地說:「這是圓夢,也是回家。」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 陳明哲就一天看26份報紙、崇拜新聞學人徐佳士的風采,卻無緣進入政大新聞系,後來就讀中興法商學院期間,想辦法去旁聽司徒達賢的課,和現任政大校長吳思華、台大教授湯明哲成為同學。畢業後想報考政大企研所,卻沒考上,現在才終於有機會到政大講課。

他說,回家,要謝師、也要敘舊。當初出國前,恩師姜占魁送他「決心(determination)」和「堅持(persistence)」二字,他現在再把這追求「精一」的精神帶回來,希望對政大、對台灣有所貢獻。未來華人管理教育與研究,要如何與世界競爭,將是陳明哲和台灣學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台大校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維昭,一生不論課業、事業、生活都相當順遂,這麼一位外人眼中的社會菁英,照理說和「失敗」扯不上邊;但陳維昭謙卑且坦誠地說:「醫生在其醫療生涯中,不可能沒有失敗,人畢竟不是神!」

1939年出生於台中縣神岡鄉下小學老師之家的陳維昭,畢業自台大醫學院,並擁有日本國立東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專長是小兒外科、營養與代謝等。早在1979年、40歲時,他就和台大團隊以精湛醫術成功分割忠仁、忠義連體嬰,成為台灣最知名的醫師之一,並在那一年獲選十大傑出青年;1993年,他更成為台大第一位遴選校長,主掌全國最高學府的校務長達12年。

積極做為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雖說生活單純、人生看似「沒啥失敗好說」,但因為從事的是「處理人生死病痛」的醫生工作,陳維昭對「失敗」仍有深刻體悟。

陳維昭說,有時候,不管醫生再怎麼努力,仍然回天乏術;病人救不回來,雖然不見得是醫生的錯,但就某種程度來說,「你無法救,就是失敗」。只是做為一個醫生,不能因此就深受打擊而失去信心;因此,面對無能為力的「失敗」,如何調適心情,成為從醫者最重要的一堂課。

他認為,身為臨床醫生,應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生觀。或許有人覺得這流於消極,但陳維昭認為,這個觀念與「聽天由命」不大一樣;因為不能覺得「成事在天」,就不好好努力,而是要能多做一分努力和準備,就能少一分意外或失誤,因為「你做的愈多,靠天的成分就會愈少。」所以,這應是一種積極、而非消極的心態。

陳維昭最愛舉的一個例子,是台灣肝藏外科權威林天祐醫師的身教。

醫學外科學習都靠「師徒制」傳承,由教授傳給學生。林天祐開刀態度很嚴謹,每次開刀前,都要跟刀的住院醫師或總醫師先把開刀用具準備好,他才進開刀房。看到年輕醫師很認真準備,對病人狀況也了解,林天佑就會把那台刀放給這位醫師去開;反之,如果年輕醫師不認真準備,就會失去執刀的機會。當時陳維昭為了爭取執刀的機會,總是提早到手術房去做準備。

陳維昭坦言,他曾一度誤會林天祐醫師「派頭真大」,但隨著自己擔任外科醫生以及教職,才發現這種教法極具啟發性,因為學生有企圖心,就會願意多做一份準備,也會主動多了解病人,就能讓手術的失誤或意外減到最低。

不過,在醫院裡,人定勝天的鐵律不見得每次都靈光,即使有萬全的準備,也有人力未逮的時侯。陳維昭認為,一旦遇到失敗,應檢討自己是否已做了最佳準備,是否已給病人最適的治療,才能面對失敗的不如意,畢竟生命掌握在老天的手上,醫生能做的到底有限。

醫病和諧 用同理心面對患者

陳維昭30多歲考取公費,到日本國立東北大學學到了葛西教授獨創發明的小兒膽道閉鎖開刀技術。回國後不久就遇到一個不到三個月大的嬰兒個案,他立刻進行這項當時算是先進的醫學技術,手術非常成功,也令他非常有成就感。

膽道閉鎖手術治療最怕一個併發症,因為膽道閉鎖開通後與腸子相連,極可能發生逆行性感染,嚴重時會發高燒,甚至引發敗血症。

很不幸的,這名小病患出現併發症,出院後經常發高燒,當時以為是感冒,就近就醫時好時壞,直到有一次高燒不退,再次送進台大醫院,發現是合併逆行性感染,陳維昭立刻為他積極治療;退燒後出院,不久再度送進醫院,病情已惡化。

陳維昭心想,既然已經成功動了手術,無論如何要想盡辦法救這位小病人。即使如此,這位小患者最後仍宣告不治。

當人生中最艱難的那一刻到來時,陳維昭面對家屬,深感遺憾地說:「很抱歉,到底個人還是能力有限,無法(把他)救起來。」說完後,他整個人在旁邊的沙發上癱了下來,眼淚也忍不住流了出來。

這時,原本最傷心的小孩母親,卻抑制自己的傷心,安慰他說:「陳醫生,你盡力了,不要難過了。」

陳維昭說,很多人都說現在的醫病關係很複雜,但他在日本習醫期間,發現失去病患時,日本醫師都會向死者家屬深深一鞠躬,誠摯表達遺憾之意,多數家屬也都能諒解。他相信,這種同理心,是醫病和諧的關鍵。

但在台灣,反而有同儕善意提醒他,以後千萬不要再說類似「個人能力有限」的話,「小心被告」;陳維昭堅信,病人家屬也會觀察醫生是否認真、努力,只要醫生已做了他該做的,卻仍無法避免失敗,家屬多半會理解。

陳維昭生平開過最為人知的「大刀」,恐怕非忠仁、忠義兄弟連體嬰分割案莫屬。

不畏挫折 不以事小而不為

1979年,陳維昭取得日本博士返國後幾年,剛升上副教授,當時世界上坐骨連體嬰四肢分割的案例較多,但像忠仁、忠義兄弟這樣的三肢坐骨分割案例,全世界只有三例。

陳維昭坦言,當時壓力大到開刀前幾天,自己竟然發起了高燒,當時他心中暗自覺得不妙,沒想到開刀前一天,高燒自動退去,才能順利動刀。

當時媒體問陳維昭,此案成功率有多高時,他總是回答「50%」;但他心中卻覺得因為有充分研究和準備,成功率應該會更高,事後證明他果然是對的。

儘管在醫學專業上表現出色,自認「沒有大失敗」的陳維昭,一生難免會有些小挫折。

陳維昭赴日本攻讀博士學位時,教授建議他先研究靜脈營養,但做的卻是相當於檢驗師的工作,為做靜脈營養治療的病人抽取0.02cc的血液,檢查血液中的各種成分是否正常。

陳維昭赴日前已在台大醫院完成總住院醫師的訓練,到了日本卻要從類似技術人員的工作做起,剛開始,他百般不願意,也感到很灰心;不過,認真是他個性裡最明顯的特質,因此,他慢慢調整心態。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有些做靜脈營養的人,血液裡尿素氮的含量只介於四到五,明顯低於正常成人的15到25;他找出問題癥結,原來是與他們所打點滴的熱量與蛋白質比重有關。

他立刻依據幾個個案的相關數據畫出曲線,並開始進行動物實驗,但實驗過程充滿挫敗,因為以狗做為實驗對象,狗常會掙脫身上的點滴注射導管。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痛定思痛,設計了一款「陳氏夾克」,讓狗穿在身上,可避免導管被掙脫。他把這款夾克設計圖寄給台灣的太太,找皮鞋匠照著他的圖縫製。有了這款夾克的幫助,陳維昭終於完成實驗。

此事讓他深覺,不要因為事小而不為,因為很多問題都要靠親手動手做,才能發覺體會;遇到問題和困難,更不能因為挫折而放棄。這個發現,後來成了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發表在國際期刊後,引來各國爭相索取,一時之間,「陳醫師」在日本打響了知名度。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龍的ABS(工業塑膠)王國,員工們幾乎按時上下班,不因為工作而耽誤家庭生活,這是工作效率發揮到極致下的效果。

十多年前,我就聽說過許文龍這個人,傳說他經營企業的方式異於他人。「每個禮拜只上一天班」,大多數時間都在釣魚,其釣魚技術已臻職業水準。神奇的是,他所經營的企業名聞國際,且產品競爭力世界第一,但在台灣卻並不十分出名。他的經營哲學似老莊,可用「無為而治」來概括形容,他的企業總部在南台灣。

 

 

一個禮拜只上一天班的大企業家

初聽「一個禮拜只上一天班」這件事,我是半信半疑,之所以一半相信,因其經營方式就是典型的「自由經濟」哲學,而個人一直認為其可行也;另一半懷疑則是想像不出有如此實現該精神的經營者,因為即便那位可堪稱稱為自由經濟學家的寇斯(R. H. Coase,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的廠商理論還是奠基於經營者取代市場機能呢!許文龍經營一家企業,用的是市場法則,豈非與寇斯的理論相違?此種懷疑也衍生出好奇,多年來一直有打破疑團的期盼,尤其在1995年9月台灣《聯合報》系推出的「回歸經濟」運動時,許文龍堅決維護市場,反對政府政策干預的談話,更令人急於窺知其內心世界和心路歷程。這個謎底終於在1996年5月揭露,一本由黃越宏先生著作的《觀念──許文龍和他的奇美王國》,就公開了許文龍的秘辛。

 

當然,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行事風格,以及行為結果是很難言傳的,而傳記作品更難免除過褒、過貶的窠臼。不過,這本描述許文龍的作品卻難得地由平淡中描繪出一個人和他的事業。這本書中的許文龍是一個活生生的凡「人」,追求的無非是生活幸福美滿,而事業成功、賺大錢只是達到幸福的過程而已,充其量只可說是條件之一。當許文龍自認自己賺的錢已足夠時,他就分享他人,此由「退潤」這種經營界難得一見的怪事可見其端倪。黃越宏以「企」這個字的分解來強調許文龍經營事業的精神,「企」是由「人」和「止」組成的,去掉人就只剩止,意思是說,企業的主體是人,沒有人也就沒有企業可言,而人當然包含所有的員工。

 

許文龍強調員工是資產,他由小時候父親被解僱,致其父親及整個家庭所遭逢的困境來推己及人,在「尊重」、「體諒」原則下,設想出誘發每個人由心底產生的動力,讓全讓員工分工合作,各在其位各盡其能來經營事業。其員工往往能夠「忠誠」、「敬業樂群」,用白話來說,就是表現出高度「職業倫理」。此在當時勞資糾紛頻傳,所謂「惡性關廠」、「倒閉事件」比比皆是的台灣,更凸顯其可貴。到底許文龍是如何待其員工的呢?

 

他時常強調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找「責任」,因而他不但不喜歡「管理」這兩個字,而且還要消滅之。具體而言,不是去責備他、要他扛起責任,而是要成績好者參與來幫表現差者共同找出之所以差的原因,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刺激出人性中「善」的一面。由失敗中找答案,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失敗為成功之母」的最佳詮釋,視失敗為一種挑戰,於是就不會怕失敗,而且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斷地勇於改善、創新。

 

「人性」經營哲學的體現

 

在許文龍的公司裡,有「分紅入股」和「週休二日」的制度,並且有「產業民主」的影子。這些辦法與其刺激人性中善的一面有所關聯,不過,必須先鄭重提醒注意的是,不要以為許文龍經營事業非常成功,而且也實施了這些制度,就率性地引伸出各個公司必須如此做才能經營良善。如果不能了解其來龍去脈,深入這些制度的內涵,以及檢討其實施背景、環境,極可能走入「東施效顰」、「適得其反」的不幸下場。

 

許文龍的ABS(工業塑膠)王國,員工們幾乎按時上下班,不因為工作而耽誤家庭生活,這是工作效率發揮到極致下的效果。別人要學的不是準時上下班這個皮相,而是為何員工能在上班時間發揮高度效率。這也不只是「努力工作」、「肯拼」就能達成的,必須在「觀念」上、工作倫理上有其特質才能實現。

奇美公司在1998年實施週休二日之前,經過一番精準安排和諸多準備,在環境成熟後才付諸實施,其後也經過一段調整適應期才終於落實,並非在政府公權力壓迫下實施的。可說由其公司內部自動演化而來,這與當時輿論要求「一體適用」週休二日予所有廠商,其差別有如天淵之遙。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奇美公司員工無法適應週休二日制度,那麼許文龍也就不會硬幹下去。

 

至於勞委會當時年一直推動的「分紅入股」,在奇美公司也有另一番風貌。奇美員工持股的股金是「貸款的」,由公司「無息」貸與,除非離職,否則可以一直欠著,若離職可依淨值扣貸款,拿走公司連年累積的利潤。舉例言,某位員工配得五萬股(每股十元),五年後五萬股配成十萬股,此時每股二十元,若該員工離職則可拿走150萬元現金(20×10-10×5)。若不離職,每年可依配股分紅。

 

奇美的分紅入股有其特性,入股並非員工主動購買,而是公司以無息貸款「配給的」,員工的持股權只限於「受益權」,將〈民法〉的所有權中的「占有權」、「使用權」和「處分權」凍結。此種「權利分割」的巧妙安排,使員工得以安心分享紅利,經營者可以專心衝刺,且能避免勞資糾紛。據說有些立意頗善的企業想模仿,但成效並不理想,由此也可得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有道理在的。

 

至於奇美的「產業民主」制度,以「經營委員會」作為決策層,以「企劃處」作為幕僚,這是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的組織方式,經營權由「委員會」來管理,收集思廣益之效,委員由公司成員聘兼,不計酬,有任期。企劃處則是正式編制的組織,成員是支薪的,該處屬幕僚組織,無直接之行政指揮權。至於一般員工的參與,除前述分紅、配股外,提案制度和目標管理也值得一提。

 

目標管理其實是1950年代末期就開始流行的管理法,包含「計畫」、「實行」、「檢討」三階段的循環,而計畫必須有明顯、具體目標,不像政治口號的曖昩、空洞、虛偽、自欺欺人。奇美公司的目標管理以半年為一期,但按月執行檢討,以確實把握計畫目標的進度。提案制度也學自歐美,先由日本模仿,奇美再第二手學習,該制度的目的是要從業員工發揮創意,促進從業員工對經營合理化與提高生產力之同心協力關係,提案種類涵蓋經營活動的全部範圍,提案發揮效果者有獎金可得。

 

奇美的這些產業民主制度,老實說一點也不稀奇,許多業者也都採取,不同的是,如何讓制度真正落實。其關鍵就是上位者是否能以身作則,因為大家都知道,制度的破壞多來自老板,奇美公司的老板股東們,一向都很遵守公司有關規定,許文龍尤其起帶頭作用,他乾脆禁止其子女進入公司,因而奇美公司的「關說」少之又少。

 

就在老板不破壞規矩,員工能群策群力之下,奇美公司收到「人性管理」的成果。上文提過的「退潤」也是許文龍人性管理藝術的代表。退潤是交易已了結、銀貸兩訖,卻還將已賺到手的錢給對方,而商場中常用的「退佣」招數,是為了交易的達成,加以允諾或勾結,標的物也是「錢」。兩者都是「退錢」,但意義卻大不相同。

 

「觀念」主導一切

 

談過奇美公司實施的制度,也提過公司老板們的以身作則,我們可以發現還是「事在人為」,居上位者若無誠心一切就都枉然。上位者的誠心如何養成?許文龍口中一直強調的「觀念」就是關鍵,而觀念是日常生活中體驗出來的。許文龍非常相信自由競爭,極為排斥政府的保護措施。因為他重視長期,也相信只有自己具有競爭能力才活得踏實、尊嚴,也才有彈性應變能力,縱使保護政策有效,也只有「短暫」利益,但卻更可能讓人失去進步的動力。

 

許文龍時刻在思考、反省,讓自己保持一顆開放心靈,藉「求新求變」以苟日新、日日新,他對「產品」和「商品」的分野非常清楚,後者才是迎合市場,具競爭力的東西。在自由競爭理念下,「天生我才必有用」、「分工合作」、「適才適所」、「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體諒的心」也自然流露,俗世裡的貴賤之分也不會在其心中滋生,於是「不注重面子」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充滿自信、具幸福人生目標也存在他自己心中。此種理念擴散到整個企業全體員工,無怪乎形成「分權分工」、「全心賦與」的企業文化,而許文龍本人也就有許多從事思考,享受人生的空閒時間,一星期上一天班也就當然足夠了。

 

許文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只是高工教育程度,但在日常生活中卻體會出藝術文化的重要,自己也培養出欣賞能力,他的奇美博物館中樂器館裡所蒐藏的名琴(小提琴)在世界上數一數二,頂尖的名家都願意讓自己用過的琴由該館蒐藏。許文龍認為藝術文化不是孤芳自賞的東西,也當然不是抬高身價的事物,他的蒐藏藝術品由內心裡油然而生,因為錢財只是「交易媒介或工具」,以之換成提升自我生活福祉事物(不論有形或無形)才是真的,也才不至於成為金錢奴隸。

 

許文龍認識人生、享受人生,也自然地由日常生活中吸取知識,「人生處處是學問」可用來形容這種態度。他的老莊哲學理念得自「樹下老人」的智慧;台灣鄉下常見的「造假墓」,也被他活用在商場上;上飯館點菜,店主要他「點夠吃」就好的方式,也被他用來當行銷手法。

們可以說,在許文龍的眼裡,芸芸眾生都是他的老師,真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再笨的人總有長處可供人學」的活生生寫照,無怪乎 人生充滿驚喜和樂趣。這種精神和理念與已故的自由經濟大師海耶克(F. A. Hayek)實無二致,的確,正如海耶克所言「知識是散在民間的」,沒有任何人具壟斷知識的力量!

 

最後,再提一則許文龍面對失敗的另類高明方式。一般人對於「不怕失敗」的詮釋,應該只是表現出「跌倒了馬上爬起來再前進」,而許文龍則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他說:「跌倒了不要馬上爬起來,應先看看地上有什麼值得撿拾的」,畢竟成本已經付出了,能多些回收、補償不是更好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壞事」轉個念也會是好事呢!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月二十四日,百度公布今年第二季營運數字:○八年第二季營業收入為八·○二六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成長一○○%,第二季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八六·七%,達到二·六五億元人民幣。百度股價當日上漲了一六·一%,收盤價三三五·○八美元,大幅超出華爾街分析師預期。

這也是百度連續第十四個季度,年成長率超過一○○%。彷彿是好消息還不夠,第二天,《華爾街日報》公布「中國創新企業排名」,由百度拿下榜首,超越了中國招商銀行、聯想,成為中國最具創新力的企業。

以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總收入計算,百度占有六二·八%比重,Google為二六·二%,大幅領先其他競爭對手。

從用戶產生創新 百度讓Google吃癟

究竟為何Google在全世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在中國卻始終被百度狠狠地追著打?(編按:另外兩個贏過Google的本土搜尋網站,是韓國的Naver和俄羅斯的Yandex)為何當中國另外兩位網路巨人:騰訊與阿里巴巴的營收成長與股價都如溜滑梯般下降時,百度還能夠維持如此驚人的成長力道?

網路上充斥著流言,認為百度勝Google,背後有著「不能說的祕密」。例如○二年,中國政府曾對Google等網站施行封鎖,並將Google網址導向百度等國內網站;○四年,百度高度配合中國政府施行審查制度,這些舉措都不利於外來網路公司在中國生存。

但如果僅是以上因素,無法說明同樣是本土搜尋網站的雅虎中國為何沒有占到便宜,也忽略了創辦人暨執行長李彥宏獨特的「中國式創新」。

互聯網研究機構艾瑞諮詢(iResearch)總裁楊偉慶曾指出,百度的成功源於它比競爭對手更瞭解中國網民,而中國用戶對潛在的娛樂產品和媚俗產品擁有相當龐大的需求。例如百度的免費音樂MP3下載頻道,在網站初期創造出巨大流量,也讓百度獲得第一桶金。楊偉慶又說,企業通過娛樂產品獲取流量之後,若能達成產品內容和盈利模式的創新,才能夠攫取互聯網的金礦。

百度就是這麼做的,它在○四年以前進行了三個重大的用戶創新:首頁簡化、競價排名的關鍵字廣告,以及百度貼吧與百度知道等網路社群服務。第一種創新,是模仿Google;第二種創新,是與Google既有的關鍵字廣告做出差異化;第三種創新,則是領先Google投入Web 2.0的世界。

而後又推出「百度知道」與「百度百科」,讓百度的用戶相互解答疑難問題,是一種「使用者創造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 前者是類似「Yahoo!奇摩知識+」的服務,後者等同於中文的維基百科。

這也體現了百度與Google根本性上的差異:Google是一家純粹技術主導的公司,以「布林演算法」獨步全球,精準計算出網頁與關鍵字之間的「關聯性」(relevance),提高查詢結果的準確度。而百度是一家由市場主導技術的公司,利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尋找答案、解決問題,不僅為百度帶來了巨大的流量,更提高了搜尋結果的知識含量,解決電腦演算無法觸及的領域,連Google中國總裁李開復也公開表達欣賞。

除此之外,百度的員工結構也不同於Google。百度將近七千名員工中,大約六成都是銷售與營銷人員。而Google去年一萬六千八百名員工中,銷售與營銷人員只占了四成左右,研發人員占了三四%。

Google以廣告主自行在網站上直接登記的銷售模式為主,只有針對每季支出超過二十萬元新台幣的客戶,才提供專人服務。百度卻養著一批銷售大軍,專門到全國各地推廣網路廣告和競價排名。

去年推出的百度聯盟,強化與代理商、廣告主的合作,將網站、電信商、網咖業者、應用軟體廠商都納入聯盟體系。

根據互聯網資料中心(DCCI)資料顯示:百度在中國的到達率已經達到九二·二%。這顯示兩個訊息:一、百度做為「華文第一搜尋網站」地位已牢不可破;二、對於中國網民而言,進行任何的網路活動,一定會透過搜尋。接下來,百度開始在國內市場探索更多可能性,直接對上其他中國網路界的天王。

如同百度的終身敵人Google已經從搜尋核心技術,走向多元化開發平台,積極布局各種領域,包含線上文書軟體、手機作業系統、虛擬實境與硬體產品,百度的未來道路,也愈來愈多元化。圍繞著最核心的搜尋引擎技術,百度推出了五十餘種與搜索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其中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百度百科,都累積了全世界最多的用戶人數。

左打馬雲 右踢馬化騰 引發中國網路產業大地震

去年底百度已經開播新聞頻道,與新浪、網易正面交鋒。今年初,推出網路電視與網路廣播後,接著又以搜尋為核心,納入網路通訊與電子商務功能,六月推出了百度Hi(IM即時通訊),八月即將推出C2C網路拍賣交易平台,又把矛頭對向騰訊QQ與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使得騰訊馬化騰與阿里巴巴馬雲兩位中國網路產業鉅子,也一一成為李彥宏最新勁敵。

以C2C拍賣平台而言,透過百度搜尋而進入淘寶網的買家將近四成,這讓百度決心自己來做C2C。中國互聯網研究機構易觀國際指出,淘寶以超過七成的占有率稱霸市場,其優勢在短期內難以撼動,但百度憑藉著龐大的社群用戶基礎與免費策略,將對於現有市場格局帶來一定的衝擊。

而推出「百度Hi」的策略目的,是要讓百度知道的使用者、百度貼吧的用戶,可以互相溝通,增強他們的使用黏性。艾瑞諮詢認為,這個新產品能夠創造有別於QQ即時通訊的年輕用戶,長期而言,將成為新的廣告與加值服務平台,可為百度帶來新財源。

很明顯地,百度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家以搜尋引擎為核心的新媒體。通過新的社群服務等功能,緊黏住二億三千萬的中國網民。而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百度的廣告服務也隨之升級。過去關鍵字廣告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小企業,如今百度也針對大型客戶推出更多廣告配套組合。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百度跨海來到東京六本木Midtown,李彥宏請來了前新力總裁出井伸之擔任日本百度的獨立董事,共同宣布百度日文搜尋引擎(www.baidu.jp)正式上線。

進軍日本市場,李彥宏將面對另一位網路界的巨人─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因為由軟體銀行所投資的Yahoo! BB,在日本有六成以上市占,如同百度在中國幾近壟斷的局面...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佐川清是日本戰後成長起來的貨運大王,他和他的妻子共同創建的「佐川捷運」貨運公司從一無所有、肩背手提起家,30年中迅速地發展為在日本商業運輸界名列第一的超級企業,在國際運輸界也佔有重要地位。佐川清的成功被視為日本戰後的一大奇跡,而一些喜歡渲染的大眾傳播媒介更將其稱為「現代的神話」。

  

佐川清是怎樣獲得如此巨大成功的?說起來,倒是很有些傳奇色彩。應該說,他的出身並不貧苦,佐川家在新渴縣頸城郡板倉村可謂第一世家,同時也是大地主。佐川清的父親徹治是當地一所小學的校長,家裡一切均由妻子掌管。佐川清在家裡是老三,他有兩個哥哥和一弟一妹,從小被稱為「佐川少爺」。

  

然而,在他8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因病去世。父親在親戚的撮合下,又娶了一個女子小學的教師為繼室。這個繼母的到來,使他的生活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佐川清是他們兄弟幾個中性格最倔強的一個,也數他對這個繼母最為反感;繼母對丈夫前妻的孩子本來就沒有感情,對這個桀驁不馴的孩子更是厭惡之極,想盡辦法虐待他,主要手段是不給他吃飯。父親不經常在家,後來他知道老三與繼母的關係緊張,但拿後妻也沒有辦法,只好裝作不知道。繼母的手段越來越狠,佐川清小小年紀就產生了逃出「地獄」、離家出走的想法。

  

在學校裡,他學習成績不好,各門功課都是勉強及格。但他喜歡運動,從小又被繼母逼著幹一些重體力勞動,身體鍛煉得非常強健。他也經常跟人打架,是當地有名的「孩子王」。小學讀完,到了初中他就越來越差,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教師希望他退學,但礙於他父親的面子不好明說。佐川清意識到了,於是他瞞著父親寫了一份退學報告。教師問他父親是否知道這件事。他點了點頭。於是,教師當時就給他辦了退學手續。父親知道老三不是塊讀書的料,事後發了一通火,也就算了。

  

這時,佐川清已經下決心離家出走,那一年,他15歲。離家的時候,身上僅有5毛錢,買了一張火車站台票,混上火車,到了京都卻出不了站。在站台上,他看見一個身穿「丸源」號衣的腳夫,他記得,有個表兄叫伊籐芳治,就在一家丸源運輸公司工作。佐川清覺得自己有一身力氣,正可以干腳夫。於是那位腳夫把他帶到廣島縣的尾道市,「丸源」公司總部就在那裡。在尾道,他生平第一次接觸貨運工作,他喜歡這個工作,也就由此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

  

在日本江戶時代,腳夫這個行業相當於後來的郵政快遞。到了明治時代,有了國家郵政,腳夫業在制度上被取消,但民間快遞形式仍舊存在,主要是運送包裹。後來他的父親從表兄處得知這個消息,專程趕到尾道,將他帶回家去。但過了沒多久,他再次離家出走,仍去尾道干他的腳夫。放著少爺不當,卻要當腳夫,在一般人想來是不可理解的,也許他這人天生就注定與這一行有緣。

  

1942年,佐川清20歲了。按照日本政府的規定,他已到了服兵役的年齡。當他去接受體檢時,雖然他的體格十分健壯,卻因小時候打架造成右耳失聰,被判為「第二乙種」,也就是不合格,竟因此讓他躲過了服兵役。

  

後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失利,死傷慘重,戰爭已經打到日本本土。軍國主義政府還想作垂死掙扎,那時便不管是「第二乙種」還是「丙種」體格,統統都要上戰場了。佐川清接到入伍命令後,接受了3個月船員訓練,接著就被派到7000噸運輸輪「羅新丸」上當船員。這時是1945年8月,戰爭已經即將結束,但日本國民並不知道。出發前的那天晚上,他想,這一去多半是回不來了。懷著這種傷感的心情去餐館喝酒,不料竟喝醉了,等他趕到碼頭,船已經開走了。「羅新丸」是只運兵船,在開赴前線的途中被美軍潛水艇擊沉。若不是他喝醉了酒,定然是葬身海底無疑了。如果戰爭仍繼續進行,佐川清也不免會被以臨陣脫逃罪處決。但幸運的是,沒過幾天,日本投降了,軍隊解除了武裝,也就沒有人再來找他麻煩。

  

由於戰爭末期遭到美軍飛機不分晝夜的空襲,戰後,日本許多都市已是一片廢墟。重新建設需要大量人力,佐川清毫不費力就在一家承包土木工程的叫「栗和田組」的建築隊找到一份工作。他幹得很出色,不久就被提拔為老闆的助理。之後,老闆又想招他為女婿,而佐川清心中卻一直思念著家鄉的一位名叫幸惠的農家女,兩人已經私下訂了婚約。老闆的一番美意使他覺得不便當面拒絕,只好採取了逃避的辦法,不辭而別,到東京都立川市另一家建築隊「池田組」工作。因為此時他已經熟悉了土木工程,很快地又在那裡嶄露頭角,老闆有什麼事都把他叫去商量。

  

池田組承包的是美國佔領軍方面的工程,工作多得做不了。這時的日本,最缺乏的是人力。招募能幹活的青壯年是很困難的。有一天,老闆把他找去,問他能否想辦法招些工人來。佐川清答應試試看。他回到家鄉板倉村尋找童年時的朋友,請他們分別再去招募一些人。後來,居然湊了75個人。他把這個消息通過電話告訴老板,那邊立刻接下了佔領軍的全部工程。

  

佐川清理所當然地成了這75個人的頭兒。在他的帶領下,他們提前完成了那批工程。為了感謝和慰勞這些鄉親們,佐川清擺酒設宴。在酒宴上,有人提出今後仍想跟他幹,其他人都附和。佐川清知道,工程一旦結束,工程隊只有解散,池田組不可能將他們全部收容。唯一的辦法就是成立獨立的工程隊,由他來當老闆。

  

佐川清思量再三,當他向池田組老闆說明這個意思時,沒料到對方竟很爽快地應允了:「就這樣吧,我知道你這人不是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走的人。」

  

於是,佐川清在1948年成立了「佐川組」。這一年,他才26歲,在這一群人中,他是老大哥。他並沒有以老闆自居,付給手下工人的工資是當時一般土木工的2倍。

出乎意料的是,這樣一來,這些工人幹起活來個個像拚命一樣不遺餘力,工作效率出奇的高。

  

事業有了起步,佐川清又想到與幸惠的婚約。可是自從栗和田組的老闆想招他為婿的消息傳出後不久,幸惠就離家去城裡打工,一直下落不明。幸惠這樣做是為了佐川清,想到這,他心裡就很難受。有一次,他喝了酒以後,無意中把心裡的秘密吐露了。因為都是鄉親,大家都知道幸惠,也知道她是個既能吃苦又非常賢惠的女子。

  

過了不久,有人打聽到,幸惠在大阪的一家餐館當女招待。為了成全老闆,做一件好事,他們中的一個專程趕到大阪,找到幸惠。這人並沒有說佐川清還在思念她之類的話,而是撒了個謊,說佐川清在立川被人打成重傷,「老闆奄奄一息,說想見你一面,請務必幫忙!」

  

幸惠什麼也顧不得了,隨即跟那人趕到佐川組所在地。

 

 

  佐川清自然是蒙在鼓裡。恰巧那一天他們收工早,半路上又喝了杯酒,當他有說有笑地回到工棚,突然看見幸惠坐在那兒,兩人都大吃一驚,以為是在夢中。

  就這樣,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們既沒有煤人,也沒有盛大的婚宴,買了酒來,大家熱熱鬧鬧地慶賀一番,就算結了婚。婚後,夫妻倆仍住在工棚裡。幸惠給工人們做飯,他們都將她視為大姐。整個佐川組像個熱鬧的大家庭。

 

  1955年,他們已經有了兩個兒子。為了孩子讀書,夫妻倆決定結束到處漂泊的工棚生活,在京都車站附近買了一處住房,過上比較安定的生活。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的組員們經常三五成群地來他們家吃喝,幸惠一向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兄弟一樣看待,不論他們怎麼胡鬧也不會擺臉色。後來,這些組員吃過後就索性住在這裡。老闆的家也就成了他們的家。陸陸續續一共住進來二三十個人,本來就不寬敞的房子這一來就變得很擁擠,加之他們畢竟都是沒有文化的單身漢,少不了酗酒、唱歌、喧鬧、說粗話,川清對此感到非常頭痛。這樣的環境對孩子是不利的,但又礙於情面,不便開口請工人們搬走。考慮再三之後,他決定解散佐川組。為了不使組員們感到被拋棄,他和幸惠把剩下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分給他們,這樣,大家總算客客氣氣地分了手。

  這時,他們除了有一處住房之外,幾乎又是兩手空空,甚至連自己眼前的生活費都沒有留下。佐川清埋怨妻子:「平均分配也應該有我一份呀!」

  

幸惠笑道:「你不是說把錢平均分給大家嗎?我沒想到還有你的一份。」

  「難道我們不過日子了?」

  

「我們不是還有力氣嗎?再從頭做起就是。」幸惠是個樂觀的女子,什麼困難都不放在心上。她的這種豁達和大度感染了丈夫,他的情緒又變得開朗起來。

  

「從明天起,我還干腳夫。」佐川清在尾道幹過腳夫的行當。這是個只需要力氣,沒有本錢也能從事的職業。不過這一次他不想給人家干。他要獨立門戶,打出自己的招牌。

  1957年3月是「佐川捷運」創業的日子。

  招牌有了,然而卻沒有僱主前來光顧。佐川清在京都和大阪之間挨著門去問那些批發商:「要不要腳夫?」回答總是令他失望。其實這也不奇怪,腳夫是替人送貨的,信譽非常重要,誰敢隨隨便便把貨物交給一個毫無信譽的年輕人?

  開業一個多月了,佐川清每天像乞討一樣挨著門一家家問有沒有貨要送。他有一個頑強的信念:只要堅持不懈,一定能用自己的真誠打動這些商人。終於,在第45天,大阪鰻谷街一家叫千田商會的老闆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跟他閒聊了一會兒,千田先生提到丸源的伊籐芳治,佐川清說是他的表兄。

  千田先生吃驚道:「那麼你為什麼不去找他?至少他可以給你介紹一些客戶呀!」

 

 

  佐川清說:「我曾經在丸源幹過腳夫,現在想獨立,但不想藉著表兄和丸源的信譽而謀生。我要靠自己的力量。」

  千田先生點了點頭,他很賞識這個年輕人。他是做照相機生意的,當即就拿出10台照相機,請佐川清送到京都的一家店裡去,而且不收他保證金。

  「真的可以嗎?」佐川清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千田先生微笑著點了點頭。

  

佐川清接受了貨物,飛快地送到了目的地。從此以後,情況漸漸好了起來,京都和大阪的批發商之間開始有了這樣的說法:「常常來拜訪討工作的佐川清好像是個勤奮能幹的人。」有了這樣的看法,越來越多的商人願意把他們的貨物交給佐川清。而他,也分外地珍惜這每一份工作的機會,其他腳夫不大願意承攬的活,只要找到他,不管是否吃得消,他總是一口答應下來。

  也是在大阪的鰻谷,一家叫做「光洋軸承」的機械商請佐川清送軸承到京都,

每個軸承重50公斤,他每天運送7趟,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但他硬是咬牙堅持著干,絕不說吃不消之類的話。機械商深受感動,決定將他定為商行的專屬腳夫。

  幸惠不忍心讓丈夫這樣受累,她提議買兩輛二手腳踏車,一輛放在大阪車站,

另一輛放在京都車站,這樣,市區的路上就可以省點力氣。後來,需要運送的貨物越來越多,佐川清一個人顯然是來不及運了。幸惠要去幫著運,丈夫沒答應。可是,幸惠也很倔強,瞞著佐川清當起了腳夫。好在她從小是吃慣了苦的,背著超過自己體重的貨物,居然還面帶微笑跟熟人打招呼。後來,人們都稱他們這對夫妻為「大阪的鴛鴦腳夫」。

  有一次,佐川清送了貨,騎著空車回來,無意之中看到幸惠在街對面提著一件很大的貨物向相反的方向走,她另一隻手牽著老二,老大正明走在後面,手裡也提著一小件貨物。佐川清站住了,望著母子3人的背影,潸然淚下。這情景使他終生難忘。

  佐川清真正是赤手空拳打天下。他深深地懂得,要想得到客戶的信任,只有憑自己的一片誠意。

  生意像滾雪球一樣,終於發展到夫婦倆無法處理的程度,佐川清這時就決定雇用人手。到1959年,「佐川捷運」已經在大阪、敦賀、福井、金澤、富山建立了5個分支營業處。隨著經營範圍的擴大,他先後添置了13輛摩托。

  20世紀60年代是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這給運輸業創造了極好的機會,

「佐川捷運」以腳夫精神為公司的根本,創造了良好的信譽,自然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後來摩托又換成汽車,而且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加。經營範圍也逐漸擴展到全國。到1978年,「佐川捷運」成立30週年時,已擁有8700輛汽車,221家店舖,從業人員1.65萬名,年營業額2850億日元(約合19億美元),收益超過了「日本通運」,名列日本商業運輸界第一。

  目前,「佐川捷運」已經完全採用現代化管理方法,它擁有堪稱世界第一的電腦系統,具備第一流的巨大流通中心。為了不使「佐川捷運」沾染上所謂「大企業病」,佐川清毫不放鬆對職工進行「腳夫精神」教育,強調「回到原點」,那就是保持創業之初的艱難奮進精神。他打算在21世紀將公司的業務範圍擴大到世界每一個角落的陸地、海上和家中。他給自己準備的墓誌銘是:「一個一生額頭上流著汗拚命工作的人,長眠於此。」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如果有一天掉以輕心,不再捏一把汗,絕對垮。

每天都是從頭開始,幕拉起的那一剎那,絕對要捏一把汗,卻不保證一定成功;

2008年2月11日,農曆大年初五,很多人都還在新年的歡樂氛圍裡,一場無名大火燒毀了雲門舞集位於台北縣八里鄉的排練場。雲門舞者的「家」垮了,雲門35年心血付之一炬,很多人哭了。

對多數人而言猶如「天塌下來般」的這個無情重挫,雲門舞集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林懷民沒有時間悲傷,只能以「接受」的態度緊急善後,他平靜地說:「這是上天給雲門的試煉」。

大火過後,有一天,林懷民和同事走在淡水街頭,勘察雲門的新落腳地點時,一位呼嘯而過的年輕摩托車騎士突然煞車走向前來,問林懷民:「你是林老師嗎?加油!」讓林懷民對許多識與不識者的關心,點滴在心頭。

浴火試煉…考驗多到數不清

要了解林懷民到底用什麼樣的心境,帶領雲門度過這個外界看來「重大挫折」的考驗,得回頭看他對「失敗」所持的態度。

1973年成立以來,雲門獲得國內外讚譽無數,從世俗眼光來看,不論林懷民個人或雲門舞集都是成功者;但事實上,身為財務必須自給自足、長期在存亡邊緣掙扎的獨立當代舞團,雲門35年來遇到的考驗、挫折或「失敗」,數也數不清。

1988年,成立15年的雲門,雖然已是外國記者來台必訪的「台北一景」,但在眾多壓力與因素下,不得不決定「暫停」。在很多人眼中,這是個「大失敗」,但林懷民說:「停掉那天,我高興的不得了!」

早在1986年,林懷民就想結束雲門。當時雲門第一代舞者多數已30歲,有了家庭、孩子,但雲門無法給他們更好的經濟條件,加上當時他已在國立藝術學院(現在的北藝大)舞蹈系任教,在舞團與學校奔忙猶如蠟燭兩頭燒,所以興起雲門休團的念頭。

他開始展開人員的安頓工作,例如安排資深舞者去教書,協助年輕舞者到紐約深造等,雖然雲門休團前還有八個國家的邀約,但當時的林懷民累了、也沒錢了,「我覺得好棒,兩年計畫完成了。」他回憶當時彷彿鬆了一口氣的情景。

人生字典…沒有成功或失敗

「當時我沒有想過雲門以後會復出,也沒有覺得我失敗了,我想我的字典裡從來沒有『失敗』或『成功』的字眼,只有事情『順不順』,如果不順,就想辦法解決,讓它順。所以,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成功;同樣的,有時外人覺得我失敗,但我不覺得自己失敗。」

的確,做了這個決定後,林懷民休息了,很多舞者去讀書,後來雲門1991年復出登台,舞者再歸隊時,整體狀況比之前好很多。從現在看來,根本不是失敗,反而是個成功的轉捩點。

對於這種失敗與成功總是以彼此分身或孿生出現的情況,林懷民一直有很深的體驗,也養成他向來不思考成功或失敗的習慣。

聯考就是一例。初中考高中,他差三分沒考上台中一中,外人覺得這是他的失敗,他自己一點都不覺得,因為「我考前整個月都在看武俠小說,看得很開心」;大學聯考考上政大法律系(隔年轉新聞系),沒考上台大,對家族成員幾乎都「系出台大」的林家而言,他的成績被視為「家族的大失敗」,但他卻說:「天知道我考前才開始K書,這是失敗嗎?也許是成功!」

他再舉例,在時間倉促下,雲門的一些舞蹈作品未臻完善,或舞者演出不盡完美,但觀眾很喜歡,從外在眼光看來,是成功了,他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有時則情況剛好相反,觀眾可能對某舞作的反應一點都不激昂,甚至有人覺得這是個失敗的作品,他卻覺得很滿意。

林懷民認為,經營企業,成功比較容易定義,至少賺錢就是成功;但「做我們這一行,不敢想成功,因為雲門一直在經濟拮据中求生存,創團19年才拿到第一筆政府補助,常常不知道怎麼活到明年,哪有心思想成功這件事?」而且作為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雲門成立後沒有其他團體的經驗可借鏡,事情進行的不順,就設法改善,自己摸索著去解決問題。

他進一步解釋,表演團體今天晚上的成功或失敗,明天不保證重演,這個作品的成功,與下個作品的成敗,也完全不相關,所以,雲門從來沒有慶「功」宴,因為「就算今晚很歡騰,明天卻一無可恃」。而明天過後還有明天,每天都是從頭開始,幕拉起的那一剎那,絕對要捏一把汗,卻不保證一定成功;但如果有一天掉以輕心,不再捏一把汗,絕對垮。

不斷嘗試…每天都是新開始

「藝術需要你五體投地,但它不見得對你微笑,你一刻都不敢疏忽,但有時好像也不能太認真。」林懷民感觸很深地說,這種永遠必須重來的心境,只有「一試再試試不成,再試一下」的歌詞,差可比擬,也讓他完全沒有時間去想成敗這件事。

林懷民坦言,年輕時壓力比較大,常沮喪,覺得社會上那麼多人對他有期待,會讓他不自覺地誇張某種情緒;現在反而不覺得自己有啥形象需要維護。雖然因為長年「拋頭露面」,自然有些人認識他、多瞧他幾眼,但他照樣坐捷運、外出,有人跟他打招呼,要簽名,他也從來不會覺得有啥不方便或被干擾。

林懷民「成敗不著於心」的修練,深受家風影響。

出身嘉義縣新港鄉的林懷民,父親林金生曾任考試院副院長,可說是嘉義的書香望族之後,從小父母認為小孩把書念好、把事做好是理所當然的。

林懷民記得,他小時候考試考98分,母親就問他:「還有兩分去哪了?」即使考100分,回家也從來不會有獎品。

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有些人家裡較窮,晚上只能在路燈下苦讀,所以,母親更是覺得:「你在家裡面唸,唸的比別人好,是應該的。」讓他每次看到有人在路燈下唸書,就擔心自己可能又要挨罵了!

這樣的家風,讓林懷民從小認為做就對了,做好更是應該的。他形容自己:「我從小有個特質,就是台灣話說的『認份』。我的叛逆性不高,藝術家氣質不夠,從來不曾翻臉拍桌,而是迂迴曲折地走到現在的位置。有人覺得我排舞時嗓門很大、很怕我,我想那只是溫和的強悍。」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亨將精密工業董事長賴銀柱創業以來,一直努力「做別人無法做的產品」,抱持品質要量化的態度,配合包裝革新、不斷推出新產品,帶領公司穩健成長。

亨將持續深耕品質市場,堅持品質的理念,例如故宮、天仁茗茶及若干政府機關等;對於要先看價格、不顧品質的市場,則予以放棄。

愛看電影

瞧出餐具商機

賴銀柱國中畢業後,16歲進入工廠做沖壓模具的「黑手」,先後在章興服務三年多;鉅祥、吉興各一年多,學到技術與管理,了解客戶需要什麼。

民國71年,賴銀柱26歲時以青創貸款20萬元創業,期許經營順利亨通、引進專精將才,因此取名「亨將」。他愛看電影,發現歐美家庭使用的餐具、桌巾等會定期更換,認為商機可期;12年前跨入不銹鋼領域,產銷刀叉、湯匙等,拓展歐洲市場。

賴銀柱說,當時有同業笑他瘋了;因為當時業界多往外移、國外買主漸減。但他在評估本地生產條件、亨將核心競爭力後,認定仍有可為。

前幾年,亨將申請「台灣第一筷」獲得10年專利,手持的半截以塑膠(PC)材質做成,另半截接觸食物部分以不銹鋼製做,一體成型,推出後頗受歡迎,每年增長二至三成。多年下來,亨將已取得23項專利。

賴銀柱指出,亨將產品涵蓋金屬沖壓零件、塑膠射出零件等,廣泛用於汽車、手機、筆記本型電腦;另有環保筷子、刀叉、湯匙等家庭用品。目前外銷比率約94%,主攻歐盟及美國市場。

台灣民眾日益重視環保,從過去的衛生筷到現今整套環保餐具,因此成為亨將重要的產品之一。賴銀柱說,亨將除注重品質外,並透過包裝來提升附加價值,有多位同仁專責包裝設計,且獲選為台灣及世界「包裝之星」。他強調,這是團隊努力成果,如無核心競爭力,企業就會有危機。

亨將有70多位員工,賴銀柱是以開放態度、多給時間來帶年輕人。他說:「同仁的觀念攸關企業發展,以前多由幹部甄選新人,近年自己參與選才。」

賴銀柱認為,年輕人剛來時有稜有角,經過磨合、調整後,某些會留下來。他表示,目前用人以專業分工為導向,會參考經歷及與父母的互動等;以財務人員為例,是從較簡單的做起、逐步培養,觀察其財務概念、錢財取捨,一段期間後再委以重任。

賴銀柱說,經營事業難免碰到困難、挫折,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大約十年前,他滿懷信心投資發展指紋辨識器,但2,000萬元資金在一年後就燒光,在跨足科技業時重跌一跤。

自我學習

重回校園進修

經此事件,賴銀柱體認到專注本業的必要。今年他接任彰化縣企業經營研究協會第23屆會長,推出降低成本系列(七場)演講與論壇,頗有好評;如協鴻工業董事長陳建智主講降低成本(Cost down),以43年經驗臚列的12項降低成本之道,就讓聽眾獲益良多。

產品熱賣常會遭到仿冒,賴銀柱表示,專利有助防止仿冒,亨將會評估產品市場性,及時申請專利。經營管理必須不斷改善,經由教育訓練及自我學習來提升,他也重回校園進修。

打拚事業之餘,賴銀柱注重休閒,參與彰化野鳥學會活動多年,認為看電影可以解壓,散步能輕鬆思考,登山則增強體能,熱情編織出他的豐富人生。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天下雜誌

探討企業進軍海外的戰略和內部變革的議題時,資生堂是日本經常被提到的重要案例。日本財經雜誌最近掀起「向中國經典學管理」的話題,這股熱潮的帶動者也來自資生堂。在這其中位居關鍵的人物,就是資生堂名譽會長福原義春。

福原義春是日本化妝品龍頭資生堂創業者福原有信的孫子,曾任資生堂社長、會長。雖身為創業者第三代,福原義春卻並非理所當然的進入資生堂工作,而是通過考試錄取,歷經騎單車送貨、從基層出貨員做起的磨練。


「電擊療法」挽救資生堂

福原義春是資生堂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功臣,法、德等國的銷售網,都在他手上建立。當時他邀請法國時尚設計大師盧丹詩(Serge Luterns)為資生堂打造品牌形象廣告,讓資生堂以亞洲品牌的身分成功打進時尚尖端的巴黎,也在二十世紀的廣告史留下經典地位。

後來,由於全球爆發石油危機,資生堂遭遇戰後首度負成長,福原義春積極進行企業革新,大動作削減庫存、下修業績,並改革經銷結構與官僚體質(例如推動「去頭銜」運動),雖導致內部反彈、市場嘩然,卻也成功帶領資生堂走過逆境,被《日本經濟新聞》稱為是健全企業經營的「電擊療法」。

福原義春愛讀《史記》,從中領略經營管理之道,認為「以史為鏡」可讓企業在老故事中得到新啟示;他建議有志成為領導者的年輕人,都應該閱讀這部中國經典。他也鼓勵年輕人,人生不是只有單一直線,而擁有不同的可能性,並且可以同時並進,互不抵觸。因此,應在本業之外,培養不同的興趣,交織成更精彩的「複線人生」。

《天下雜誌》特別專訪福原義春,請他以親身經驗提出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關鍵思維,以及對年輕一代規劃人生的建議。

以下為訪談整理:


問:你曾帶領資生堂進軍法國市場,以一個亞洲品牌,如何成功打進時尚尖端的巴黎?你對現代企業打海外市場有何建議?

答:要打進引領全球流行風潮的法國,資生堂必須以具備東方特色的「文化」和引以為傲的「品質」,來做為進攻關鍵。當時,法國廣泛吸取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許多法國人開始接觸禪學和瑜珈等東方文化,這些著迷於東方魅力的族群,能迅速了解資生堂的訴求,正是資生堂必須搶攻的首要目標。先掌握這群對東方文化有初步了解的顧客,再以此為基礎,拓展到一般消費者也對資生堂產生興趣。

企業要打海外市場,必須思考那個國家的消費者需要的是什麼產品,並以適當的行銷手法與訴求,來打動當地消費者。打海外市場,必須要有柔軟的「彈性」,而不是認為自己的產品夠好,原原本本地帶過去,那樣是不會成功的。

問:你經常在日本媒體上談到《史記》是你最喜歡的書,而且對經營管理有重大影響。為什麼覺得這本書這麼重要?它可以為現代企業的哪些問題提出解答?

答:人生會累積許多經驗,愈來愈會發現,許多成功與失敗的模式是類似的,把歷史縱深拉到一千多年前的《史記》,當時的人已經經歷過各式各樣的人生經驗,在其中累積智慧與教訓,而且在現代依然適用,這些都是免費學習古人的智慧。由古鑑今,可以從《史記》汲取古人的智慧,讓自己避免重蹈覆轍,得到許多收穫。

例如,秦始皇雖然統一天下,但政權卻十五年就崩毀,由此可知,建國難、治國更難。同樣地,創業難,經營也更難。因此,即使風光地創立公司,如果經營方法不對,很快就會經營不下去。

其實不只《史記》,孔子的《論語》以及孟子、老子的思想,也同樣蘊藏著豐沛的企業經營智慧,都值得企業人一讀。

問:你在新書《文化打造極致創意》中提到「複線人生」的概念,關於這點,你對年輕人有何建議?

答:以往可以在同一個領域、靠一種專長獲得成功,但如今時代環境改變,不斷有新的東西出現,例如,科技就以十倍速變化中,因此必須思考,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能否開拓更寬廣的領域、拓展不同的可能性。

例如養蘭,並不只是注意水分、養分、溫度,而是要以愛心來營造一個讓蘭花能夠順利成長開花的環境;企業也是如此,並不是付出高薪,就能獲得員工的付出。經營者的使命,是要創造一個人性化的環境,讓員工想要在這邊工作,將公司的成長視為自己的責任,貢獻心力與創意,為企業創造價值。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今周刊

赤壁創下許多的第一,製作費超過八千萬美元、同時動用演員超一千兩百人、十次更改劇本、甚至是導演自掏腰包貼補超支最多的一部華語大片。但是,對於這些評價,吳宇森只是淡淡的微笑以對,我只是要拍一部平凡人在危難關頭做出不平凡事的電影,只要有強大的勇氣就可以面對任何挑戰!

  吳宇森自認是一個平凡人,但是對於妻子、家人、拍片的工作夥伴,他卻是一位不平凡的英雄。

  不只是夢想 更是天堂/曾身處人間地獄 電影是他的救贖

  赤壁去年四月起在中國北京易縣開拍後諸事不順。往年夏天不太下雨的易縣,六月就下了十場大雨,甚至連華麗的城堡也有部分被沖毀。

  除了天氣與他為敵,代表投資者的保險公司代表,也在一旁干擾拍片進度,但他從不輕易吐露自己的煩惱。

  各種困境、人事壓力糾葛下,吳宇森有一天終於病倒了,甚至被夫人牛春龍送到醫院打點滴,但是打完點滴他仍堅持返回公司加班,繼續拍片,而且不願讓工作夥伴知道,我很能忍,意志力很堅強,因為我熱愛這個工作!

  為什麼拍電影這個工作可以讓他忘記病痛、拚了命投入?我的童年生活有如在地獄中,對我來說,電影不只是夢想,也是天堂!他說。

  原來,追尋一個人一生奮鬥的動力來源,童年往往是惟一的答案!

  吳宇森五歲時隨著父母從廣州逃到香港九龍,五年代時局動盪,從中國大陸逃出來的人,都聚集在九龍石硤尾這個地方,隨便蓋起簡單的木屋就此生活著;最盛時期,有五萬多人聚集在這個髒亂的木屋區。這個龍蛇雜處的家園,就是吳宇森童年歲月度過的地方。

  但是這個地方除了有奇臭無比的臭水溝外,還有每天威脅、傷害幼年吳宇森的地痞流氓!這些流氓為了拉他進幫派,時常找他麻煩;早上吳宇森除了書包外,就是隨身帶著幾塊石頭自保。這樣的正邪對抗幾乎天天上演,頭破血流地回家已成家常便飯,你看現在頭上還有個疤!他操著沙啞的廣東國語指著頭頂說。

  在這樣地獄般的日子中,看電影是他最快樂的事。尤其是他在苦難中,第一次看到歌舞片——“綠野仙蹤,好聽的歌、美麗的風景,描繪的簡直是美麗新世界,讓他暫時脫離充滿暴力的現實世界,得以相信人生還是很美的!

  這樣的矛盾場景,後來也出現在變臉的經典片段中。當尼可拉斯.凱吉與約翰.屈伏塔的華麗槍戰即將爆發時,尼可拉斯.凱吉幫小亞當戴上耳機,避免被槍聲所驚嚇,“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綠野仙蹤的主題歌聲響起,一切都變成慢動作,子彈在空中飄浮,這個在暴力世界中自在自如的小亞當,正是幼年吳宇森的影子!

  除了鉤心鬥角 人還有情義/用信任 拍出一部部人性的讚美詩

  雖然曾是一名被暴力驚嚇的小孩,但是吳宇森不是一位自憐自艾的人,縱使世界是醜陋、險惡的,但是他相信只要有朋友相助、情義相挺,團結合作就可以克服困難。

  在大導演徐克還未成名時,吳宇森把初露頭角的他推薦給新藝城,一九八一年才能以鬼馬智多星”(台灣片名為我愛夜來香”)成為名導,走紅香港影壇。

  這時的吳宇森卻斯人獨憔悴,成為票房毒藥,甚至一度遠走台灣擔任電影總監,拍了二部不賣座的喜劇片,面臨創作瓶頸,他想拍人性化的警匪片,但是沒有人相信他。

  這時,好朋友徐克挺他,傳奇的英雄本色暴力美學影片,就在二人合作下誕生。吳宇森又重登電影舞台,找回新生命,真實友情的情義相挺,更強化他影片中對男性情誼的渲染。

  問友情對他而言是什麼?讓你能相信人類,即使這個世界再如何醜陋,還是有好人,人類之間不只有鉤心鬥角,還是有情義的!他感性的說。

  因此,周瑜與諸葛亮不再是爾虞我詐的對手,在赤壁中反而是充滿兄弟情誼的好朋友,我不相信人類在危難中還會互相較勁、鬥氣,我認為他們應該會互相合作克服困難!

  但是現實世界的友情不總是美好的,周瑜這個角色原本是為好朋友周潤發量身打造的,但是周潤發卻在最後一刻反悔。據吳夫人指出,當吳宇森知道消息時,面若寒蟬,久久默然無聲。雖然吳宇森對外宣稱兩人友誼不變,但是據吳宇森創業夥伴張家振透露,吳宇森的感情受到打擊,兩人從此並未再通過電話,顯然吳宇森還是必須接受天下沒有不散的情義

  香港是情義的天堂,朋友的情誼是吳宇森最大的支柱;相對之下,好萊塢就是算計、政治手腕組成的精密工作環境。一九九三年,吳宇森在工作都還未確定下,就迫不及待賣掉香港的房子,舉家遷往洛杉磯,但迎接他的不是天堂,反而是最不快樂的工作環境!

  在香港一部電影說拍就拍,很多困難可以隨機應變;但是在好萊塢所有的事情都必須按照程序進行,當每個人都想表達意見,事情變得複雜萬分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台灣有「成功人士排行榜」,宏碁集團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肯定可以排在很前面。

從1976年創立宏碁,施振榮一步步建立泛宏碁集團,堅持走自創品牌之路,帶領宏碁度過許多驚濤駭浪,並在2004年底、60歲時退休,將事業交給專業經理人,立下科技界「傳賢不傳子」的典範。

外界看施振榮的人生,功成名就來得算早;但他自己坦言:「失敗的經驗,來的更早!」

施振榮其實是個聯考重考生,第一次參加大學聯考,並未考上自己想要就讀的科系。考試成績不如預期,對很多人而言,是個一翻兩瞪眼的「失敗」,他卻認為,這是人生的契機。因為抱定第二年重考的決心,在大一那一年,他拚命參加社團,並在隔年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志願交大電子工程系。

失敗 成長必經之路

「如果沒有重考,我根本不會是交大電工系第一屆;如果沒有在成大大一那年玩了很多社團,也不可能念交大時可以成為那麼多社團的領導人。」因此,也可以說,如果沒有成為交大人,施振榮不可能創辦宏碁,開創電腦王國。可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個經驗讓年輕時的施振榮知道,失敗是成長的必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沒啥大不了,後悔無濟於事,能重來,才最重要。他深深體會:「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失敗經驗,那才是件危險的事!」

施振榮認為,從來不知失敗為何物的人,可能面對一個很深的陷阱,卻不知提防。因為不斷成功極可能造成對陷阱的忽視,小心度不足,不懂得習慣性地試探,先踩踩、再踏下去;「這樣的人,通常一掉下去,恐怕就很難再爬起來。」

喜歡「從無到有」的他也發現,創新比「Me too」(一窩蜂)更容易招致失敗,但創新能創造的社會價值,遠大於一窩蜂式的做法,只是「很多人想要創新,卻忘了失敗是必然的,因為沒想到會失敗,以致一失敗就無法翻身。」

失敗不自覺 最大危機

對施振榮而言,失敗可概分為三種。一是可定論式的失敗,例如考試失敗;一是「正在失敗中」的失敗進行式,這種失敗最不易察覺;還有一種是大家都認為你失敗了,但你卻不自覺,「這才是真正重大的危機」。

宏碁創立過程中,曾經過多次大風浪及重大改革。1991年宏碁第一次出現虧損,那是因為上市後患了「大頭症」,資金太多亂投資。在不斷cash out的情勢下,資金水庫的水位不夠,虧損在所難免。

這個重大警訊,使宏碁不得不在1992年推動第一次再造,多管齊下止血,減少cash out,包括對內所有投資暫停,並把銀行資金穩住,尤以當時交通銀行董事長梁國樹對宏碁的支持,帶動外資銀行團跟進,對宏碁幫助最大。

1994到1995年間,宏碁再造效益浮現,外界形容宏碁「反敗為勝」,但「鐵齒」的施振榮仍然不認為自己失敗了,因為他一直還在、也還可以打仗,別人不理解以為他失敗了,他笑笑地說:「我當時頂多只是『失敗的候選人』而已。」

2000年宏碁二次再造前,景氣急轉直下,員工沒有向心力,股東沒有信心,大家都認為宏碁「失敗了」,只有施振榮不這麼覺得,他認為那只是經營常態,且自己並不是不努力,因此,他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失敗。

如今回頭看,施振榮說:「那是一種『組織』的病,我以為吃藥就會好。事實上,這個病已累積到一個程度,必須開刀,也就是再造,必要時甚至要換器官、換一個人來,才可能會好。」

不過,資金有如企業的血液,資金愈多,愈不怕動刀改革。宏碁第二次再造,施振榮坦言一點也不怕,因為當時宏碁規模已大,資金也多。

放下面子 繳學費學經驗

很多人面對失敗,都有「繳學費、學經驗」的心理建設,偏偏有些教訓,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失敗的學費到底怎樣算才划算?

施振榮把失敗的學費分為有形的金錢與時間,以及無形的面子及信心。其中,一般人面對失敗時最放不下的面子問題,在他看來,「面子的價值,其實可大可小,由自己決定」。

自從創立宏碁後,一直是媒體寵兒的施振榮,經歷過一次令他至今都刻骨銘心的丟臉經驗。

有一年宏碁赴日本參加電腦展,施振榮原本希望藉由這次國際買家及媒體雲集的機會,好好推銷自己的企業。誰知記者會時間到了,卻沒有一個記者現身,讓他非常尷尬。

「很早以前我就說過,我要命,不要面子。」施振榮說,因此,他當下就決定「面子我不要了,讓它的代價立刻變成零,如此一來,這個失敗的無形學費,一下子就變的很低。」

除了調整心態,他也搞清楚日本媒體生態,後來每次宏碁到日本辦記者會,懂得事先聯絡當地媒體,且把新聞資料譯成日文,讓記者會都辦得很成功。

施振榮觀察,很多人面對失敗時,常把面子的代價無限上綱到非常大,甚至連信心也賠進去,那麼,失敗的代價就太高了。他強調,若能學習把面子的代價降低,而且金錢及時間這兩個可計算的有形損失,都在可控制範圍,那麼失敗的學費,就是可以忍受的。

所有的當下,都是心理的調適。」」施振榮更發現,很多人常常為了面子,死不承認失敗或錯誤,而且對為了維護面子採取的行動,事後經常後悔不已,不但浪費時間、心態及資源去悔恨,甚至減緩信心的恢復。

自稱失敗經驗豐富的施振榮,面對失敗的第一個策略,就是找到失敗的原因。他強調:「我不容許自己找不到失敗的原因。」

檢討失敗原因 不重蹈覆轍

他指出,有些失敗原因很明顯,自我檢討,就可改善;但許多人因為面子問題死不認錯,以致遭致更大失敗,因此,失敗最重要,就是要檢討「為何失敗」。

舉例來看,宏碁1988年上市後,正逢1989到1990年股市上漲到12,000點的全盛期,很多員工分到股票,手上有了一大筆錢,紛紛跳槽或合夥創業,造成人才流失嚴重。

這對公司經營是個「大失敗」,於是宏碁找出背後原因,對症下藥,決定提撥10%到20%的股份,獨立新公司,增資時由員工入股,讓員工成為股東,以增加對公司的向心力,既符合公司的創業精神,並留住好人才。

此外,年輕員工認為資深員工阻礙他們的升遷管道,施振榮透過再造宏碁,讓資深員工換跑道,包括後來他自己退休,都是希望「把主流快速道路,讓出來給年輕人」。

施振榮避免失敗的第二個策略,就是儘可能遠離失敗陷阱,最好從根源就斷除。

念中學時,有一次同學賭博,施振榮只是湊過去看,就差點被教官記過。這個教訓,讓他從此成為賭博絕緣體,也悟出防範失敗之道,就是從根本徹底斷除可能造成失敗之因,不去碰招致失敗的可能因素。

失敗,就是經驗的累積。」施振榮說,從切身的失敗中學習,通常比較刻骨銘心,也會讓人學的比較快;想要更上一層樓,或遇到更大困難需要找出方法時,失敗的經驗都是最佳良師。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今周刊

十幾年前,電視廣告裡,一個優美的聲音唱出豐年果糖,是好糖,成功打響了豐年果糖的名號。這瓶紅色瓶蓋的果糖,不僅甜了所有台灣人的嘴,也奠定了大富隱於市的石允文家族財富。

  三十七度高溫的盛夏,令人很難抗拒便利商店裡的可口可樂,街頭年輕人更是人手一杯50嵐、85C的冰涼飲品,甚至連五星級餐廳裡的飲料吧都坐滿人。只是,當口中啜飲著清涼飲料的同時,多數人都不知道,這些飲料裡的糖,並非來自一般人熟悉的台糖公司,而是幾乎全數由台南縣歸仁鄉的一家果糖公司提供。全台灣的飲料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出自這家名不見經傳的豐年豐和公司

  歸仁鄉,一個連運將大哥聽了都忍不住要皺眉的地方,然而,全台灣人每天吃的糖(含砂糖),約有四分之一就從這家隱身在台南鄉下的豐年豐和公司,透過一輛輛二十五噸的卡車運送出去。而飲料市場中,每二瓶飲料,至少就有一瓶的糖是由豐年豐和所製造。在健康意識抬頭趨勢下,果糖還在一步步搶占砂糖市場,因此,豐年的市占,還在逐年增高當中。

  豐年豐和是一家專門生產果糖的工廠,而掌門人,二十年來幾乎未在國內媒體曝過光。

  他,是石允文。

  搞創意/甜蜜行銷打動人心

  糖,是最基本的民生必需用品,自古以來,誰能夠掌握糖源,幾乎就注定是富甲一方的鉅子。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高雄陳家,當年就是以製糖起家,富裕稱霸南台灣。而馬來西亞最有名的亞洲糖王郭鶴年,當年就是拿著從糖業賺來的豐厚財富,造就了今日的香格里拉(Shangrila)酒店王國。而台灣的糖業巨擘,除了國營的台糖之外,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市占,二十年來就一直靜靜地,掌握在石允文手裡。

  石允文是何許人也?十多年前,許多台灣人的童年記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甜蜜回憶:電視廣告裡,一個優美的聲音唱出豐年果糖,是好糖,從此在大街小巷裡傳誦,成功地打響了豐年果糖的名號,也讓豐年果糖果糖畫上等號。到現在,很多人還以為,果糖就是豐年果糖,而這則成功廣告的創意發想,與豐年果糖背後的老闆都是同一人石允文。

  直至今日,很多人家裡的廚房,一定要擺著一瓶紅色瓶蓋的豐年果糖,無論是十八歲的女生吃草莓、還是七十歲的阿嬤吃鹼粽,豐年果糖都是不二選擇。

  這麼多年來,這瓶小小的果糖,不僅甜了所有台灣人的嘴,也甜了這個大富隱於市的石允文家族的財富。

  重生命/不願為金錢犧牲生活品質

  不過,石允文還有另一個身分,在國內最頂級的紅酒收藏家圈子裡,石允文早已是一位天王巨星般的人物(詳見本期一六三頁)。他在台灣的酒窖裡,藏有八萬多支紅酒,在美國加州聖荷西,還有另外近八萬支,合計將近十六萬支的收藏,數量之大,收集之廣、之完整,無疑是全台灣第一人,所有紅酒喜好者聞之,都要對他肅然起敬。他的好友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說,每次聚會,只要是Stone(石允文)提供的酒,我一定到!而一場清翫雅集的聚會下來,他曾經提供超過百萬元以上的酒,更讓在場所有大老闆們眼睛一亮!

  他的書房裡,另有近八千幅的古畫收藏。前年,他首度在高雄美術館舉辦惟一一次的個人收藏展時,上海博物館與北京故宮派專業人員來台參觀。參觀後的研討會上,他們不禁讚歎:很多過去只聽過、沒見過的藝術品,這次全都看到了!

  即使如此,石允文這三個字,在媒體上還是一個全然陌生的名字。雖然他的驚世收藏,早已讓財經界老闆為之震懾。

  但是,如果說起近二年來,以結合演唱會的方式,成功打進年輕族群的新飲料“le tea”,幕後老闆也是他,許多新世代的年輕人可能都會發出哇!的驚歎聲;如果提起二○○六、七年,連續二年凱渥名模年底的年曆拍攝,全都出自石允文之手,所有的人可能都要眼睛發直。

  這些,全都是石允文。

  石允文的生命同時存在最前衛的流行藝術與古藝術的衝突,也存在社會與個人生活的衝撞。十多年來,他堅持隱身幕後不曝光,卻在《今周刊》的專訪中,話匣子一開,侃侃而談。

  在他的王國裡,他無疑就是國王。二十年來,他堅持不北上,隱身在台南的古城市裡。對於財富的追求,他說三年前,元大證券與復華的合併案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有一次他與馬志玲兩人聚餐,席間,我算一算,馬大哥一頓飯共接了不下二十通電話。石允文說,如果賺更多錢卻連一頓飯都不能好好吃,我寧可不要。

  當現代人的精神壓力排山倒海地向整個世界席捲而來,有人選擇棄世,有人還在夾縫中掙扎,石允文則選擇持續累積財富之際,同時專心追求自我的精神人生,安靜地在台南當他的角落富豪

  一九七八年,石允文以南一中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卻意外只考上逢甲經濟系,換作別人,可能嚥不下這口氣,選擇重考。但石允文不以為意,就像他堅持豐年不上市櫃一樣,他說:我根本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豐年果糖的廣告,只是石允文的第一仗。他從美國加州大學取得企管與藝術雙碩士回國後,主導這則成功的電視廣告,讓父親石水木就此放心讓他接班,我砸五年廣告,吃二十年,這場仗打得讓人叫好,但你看到的,還只是表象,石允文說這則電視廣告的效力,不僅奠定豐年在果糖的第一品牌地位,同時也拿下了飲料的供應商龍頭,而後者,才是廣告的主要目的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以人民幣6,616萬元(約新台幣2.9億元)年薪,被富比士雜誌選為「中國最貴老闆」的中國平安保險董事長馬明哲,17日在股東大會被媒體問及此事時表示,他的表現對得起這份薪酬,他不會像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一樣不領薪水。

馬明哲的高薪向來引起媒體的注意,最新一期富比士雜誌中文版公布「中國上市公司最貴老闆」排行榜,馬明哲以驚人的高薪奪冠後,他的薪水問題再次引起外界高度關注。

日前在平安保險的股東大會空檔,馬明哲被上海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問到薪水問題時表示,「他作為中國平安保險的創辦人一,帶領平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並用20年時間把平安帶入世界500強,這是他最大的榮耀。」

對於坐領平均日薪將近新台幣80萬元,馬明哲說,「我不會像王永慶一樣不領工資,因為王永慶是老闆,而我是打工的。作為職業經理人,這份工作是我的主要收入來源,如果職業經理人不領薪水,相信投資者不一定會買平安的股票,關鍵是我的貢獻和表現對得起這份薪酬。」

除了馬明哲的薪水問題外,當天股東大會另一個重點是通過平安保險的公司章程修正案。根據平安保險5月份董事會決議,平安保險將公司的經營範圍由「投資保險企業」,修改為「投資金融、保險企業」。

東方證券保險行業分析師王小罡表示,打造綜合性金融服務平台符合平安的發展戰略。這次平安保險修改公司章程,是在為日後投資金融企業「正名」。

平安保險目前已基本完成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構,旗下擁有壽險、產險、銀行、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等事業。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商業週刊

他,從小在廟街長大,中學畢業後,沒有工作、只會做夢;好不容易當上演員,卻面臨8年跑龍套的命運。但即使在命運惡神面前,他卻能保留一絲笑意,持續往上爬,成為現在家喻戶曉的喜劇之王——周星馳。

二十五年前,在電視劇「射雕英雄傳」裡,一身破爛衣、塗黑了臉,他是一掌被打死的臨時演員,那時,他沒有一句台詞。

 

十八年前,在電影「賭俠」裡,他是一個穿著西裝、梳著油頭,有特異功能可以看穿底牌,贏得賭局的大陸仔。這一年走紅台港,他的經典無厘頭台詞是:「戲法人人會變,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拿A士。」

 

今年七月四日,他穿上合身灰色西裝,這次身分是獨立製片人,出席國泰投信娛樂基金座談會。這次他不講台詞,而是像個企業CEO一樣,大談「控制成本要如同遵守法律,」讓電影投資能獲利兩成。

 

由臨時演員、電影明星,到同於企業CEO的製片人,走過人生三階段,周星馳事業規模一再擴大,從一個月薪水港幣兩千元,到片酬港幣千萬元以上,最近更是上億美元票房製片人。

 

近三部由他一手演、編、導的電影,「少林足球」、「功夫」和「長江七號」,三部成本共約四千六百萬美元的片子,就贏得一億八千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已經跨越好萊塢大片基本的收益門檻一億美元,晉升為「億元俱樂部」一員,奠定了他喜劇天王的地位。

 

當面對《商業周刊》的採訪團隊,才四十六歲就頂著一頭白髮,比電影裡嚴肅多倍的周星馳,這樣看他自己:「我個人喜愛小人物,這我最熟,因為我就是小人物。」「在困境當中必須具備忍耐的素質。」「小人物要做很多、很多努力,才有那一點點成功。」

築夢‧出身貧窮,只有中學畢業 參加演員考試,因為不夠帥被刷掉

 

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周星馳戲稱蟑螂為小強,影迷以此大做文章,強調小強打不死的耐力。採訪過周星馳之後,我們發現他也有一種「打不死的努力」,不斷向上、在專業上提升,我們稱這是「小強精神」。

 

中學畢業後,周星馳學校成績不好,沒考上會考,還經歷半年多找不到工作,當母親和姊姊外出工作養家,他則是當了半年的米蟲,他當時想:「這種一事無成的人,就是愛做夢、胡思亂想,除了當演員還能當什麼?」他自嘲的說。當時香港無線電視台(TVB)招考演員,周星馳就拖著中學同學梁朝偉,一起報名。

 

結果,放榜後,陪考的梁朝偉考上訓練班,而周星馳,卻因長得不夠帥,考官根本懶得看他第二眼。

 

直到鄰居告訴他TVB將招考夜間部訓練班,他才又再接再厲,報考成功。

 

苦蹲‧主持兒童節目兼跑龍套 就算一出場就死掉,也要研究死法

 

命運之神卻一再捉弄他,畢業後,雖然想演戲,卻被分到兒童節目「四三○穿梭機」,播出時間是下午四點半的冷門時段。不過,這一待就是四年。

 

連續四年的時間,每天錄完「四三○穿梭機」,他都認真揣摩隔天的龍套角色(編按:擔任「四三○穿梭機」主持人時,同時在多部連續劇出任臨時演員),就算沒有台詞,演出一出場就死掉的角色,他都研究出一套死法。

 

四年的主持生涯,他走得很辛苦,當梁朝偉已經是TVB力捧的五虎將之一,他則在練習不同表情,每個月只領港幣兩千元的薪資。

 

一次又一次打擊,難道不覺得苦?周星馳一派輕鬆的回答:「我不從苦的角度看事情。」

 

小強也有出頭天的時候。一九八八年,周星馳終於被李修賢相中,演出電影「霹靂先鋒」,一舉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回到香港後,TVB讓他擔任電視劇「蓋世豪俠」男主角,他在電視台給他的劇本上,額外加入自己的對白,詮釋那個貪生怕死的主角,一遇到危險,就說出一句「不如大家坐下來,喝杯茶、吃個包子慢慢說。」這句話成為當時香港流行語,躍上大銀幕,隱藏在他身邊的星光,逐漸亮起。

 

出頭天‧無厘頭幽默打中人心 演活小人物形象,電影台詞變流行語

 

累積八年的努力,一九九○年,幸運女神由此降臨,無厘頭的演出大受歡迎。一年內他接拍十一部片子,平均一個多月,出品一部,「賭聖」、「賭俠」和「逃學威龍」每齣香港票房都破港幣四千萬元,一再打破最高紀錄,一時之間從香港港督到廟街小販,都認識這個滿嘴無厘頭的演員。

 

他在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發揮搞笑創意,折凳、泡麵、蟑螂,都是他搞笑的對象,讓觀眾覺得又熟悉、又認同。

 

「唐伯虎點秋香」裡為了贏得秋香的同情,他飾演的唐伯虎,一把抓起蟑螂哭喊著:「小強!你怎麼了小強?小強你不能死啊!我跟你相依為命、同甘共苦了這麼多年,一直把你當成親生骨肉一樣教你養你,想不到今天白髮人送黑髮人……。」從此蟑螂的名字就叫做小強,一舉改變了數百年來大家對蟑螂的稱呼。

 

不過,看似無厘頭的創意,並非在片場裡即興創作,而是經過數百次的演練,他說:「有時候得要想一百個創意,才找到一個好的創意。」

 

巔峰轉型‧投入劇情編導 從痛點找笑點,反向詮釋人生磨難

 

然而不久,根據香港影業協會統計,一九九三到一九九六年間,港片開始退燒,觀看電影人次衰減四成,觀眾對於無厘頭的新鮮感不再,這段期間,周星馳也只有「食神」賣出超過港幣四千萬元票房。

 

打不死的他,卻在這段期間成立公司,由演員周星馳,走向導演周星馳,而且在這段時間的作品中,更深刻加入他對人生的詮釋。

 

無論是「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少了無厘頭對白,他加入劇情。陳鴻元說:「他說故事的方式很特殊,表面上是喜劇,骨子裡卻是在談婚姻關係、兄弟之情,」還在能引起共鳴的小人物形象,以及將痛苦轉為笑容兩點上,渲染情緒。

 

「少林足球」裡,他演一個職業是清潔工的少林弟子,以推廣少林功夫為職志,戲中壯著胸脯直問:「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像是幫浦一樣,他戲劇裡的一句話,往往能為被現實洩了氣的人們打氣。

 

許多在痛點找到笑點的橋段,正是周星馳大量從過去經歷過的困苦環境裡,萃取的戲劇元素。

 

面臨困境‧一度被質疑已經過氣 熬過轉型陣痛期,連知識份子也迷他

 

轉向偏重劇情,並非沒有風險,「齊天大聖東/西遊記」是周星馳參與編劇至深的片子,但是上下兩集加起來,不過是港幣四千六百萬元的票房,還不如他和梅豔芳主演的「威龍闖天關」。

 

但短暫的挫折就像是乾柴,讓心中的火燒得更旺。和過去一年至少拍一部片不同,他用三年孕育一部電影,「齊天大聖東/西遊記」之後,「少林足球」和「功夫」誕生了。這兩部片子,讓周星馳不再只是無厘頭教主,連許多知識份子都站出來承認是他的粉絲。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寫著:「周星馳無疑是當代首屈一指的鬧劇巨將,在我的評價裡,甚至認為他比金凱瑞,已不只是領先一籌而已。」

 

一定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有一點點成功」的價值觀,在周星馳製片的創意中,更淋漓盡致的發揮。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