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個香港媽咪的心情日記...喝杯熱熱的溫開水,大家一起靜下來,想一想、談一談....
 
 
作者:陳于崚 
 
 
我在香港出生,成長,因為工作和婚姻移居台灣。 剛開始,只對於交通和飲食感到不適應。但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我發現,我對於台灣的教育亦感到旁惶。
或許是因為我對於台灣的教育體制不熟悉,又或許是太多的校園新聞讓我感到難過。作為一個母親,我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但是,甚麼才是最好的?
在香港,從小學到中學普遍存在著能力分校。為了要進入學校,很多父母不惜為了學籍而遷居,更從學齡前開始著手 ---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的才藝班:學游泳、 學鋼琴、學英文、甚至還有人學法文。一切都是為了在 申請 幼稚園時,學校可以為其孩子加點分數。
通常這些幼稚園都要經過面試,所以,在才藝班之外,這些兩歲多的孩子,還要去上 面試班,回到家,亦要不斷的反覆練習。不但孩子要面試, 有時候連家長亦要面試。一旦錄取了, 簡直比古代高中狀元還要高興!為的都是孩子的未來!
的幼稚園畢業後,因為課業和操行受到不斷的操練,很容易的,這些孩子就可以進入的小學,進而再進入的中學,甚至大學。
父母當然不覺得孩子的童年被犧牲了,而孩子亦可能不會發現自己的玩樂時間被奪去。 因為在能力分校之下,每個同學的學習和生活模式都差不多,根本無從比較。
除了學校之外,在小學,還是有比較普通的學校。我相信在這些學校的孩子比較快樂,比較可以健全的發展。不過, 到了中學,他們仍然會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按照成績,進入到不同等級的學校。 其實, 我很讚同這個政策--- 每個孩子的天份,資質都不同,何必把大家挷在一起呢? 而老師又怎麼能因材施教呢?
在台灣,孩子在幼稚園階段是快樂的。他們不用背誦文章, 亦不用默寫課文,而且老師都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這些都讓我覺得很感恩。
到了國小能力分校或分班不見得很重要因為這仍然是建立基本常識和共固常規的階段。
但到了國中高中我覺得能力分校或分班是需要的。 正如我之前所說:每個孩子的天份, 資質都不同。 何必把大家挷在一起, 而老師又怎麼能因材施教?
我並不是說要放棄能力比較弱的孩子,相反的, 我覺得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支持。應該去檢視他們背後的需要,而不是著重在課業的分數上。
現在已經不再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的年代!各個行業都有傑出的人物。
孩子課業上的成績究竟代表了甚麼?是孩子的能力,還是父母的虛榮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okstart 的頭像
    bookstart

    親子讀報世界

    book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